教師,是一項崇高的職業,中國千千萬萬的教師為了學生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和祖國的繁榮貢獻著自己的青春、智慧。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2017學習克服職業倦怠心得體會,希望大家會喜歡!
【2017學習克服職業倦怠心得體會1】
通過第五周期繼教學習,我本人做到尋找簡單的幸福,覺得自己既然擇選了教師這一職業,也就是實現了自己的夢,實現了自己的夢,也就足矣,是足矣就說明自己是幸福的。
從教30幾年,自己覺得永遠是優秀的,師德師愛能夠從自己身上體現,責任也能從自己身上表現,如:86年結婚是自己人生大事吧,周日為結婚日期,頭天下午我還給學生補課,周一就上班了,沒耽誤學生一節課。平時也很少休周日的,有時間就給孩子們補課,工作日每天可以說早上班晚下班,學校、班里是事情不處理妥善不回家,真是忘我的工作……
教育教學實際中自己也是把工作當成一個發展自我的平臺,享受著教育的快樂,體驗著教學的幸福,并以多元的方式克服了職業倦怠,以多姿多彩的幸福觀繼續成長。平時,以享受的眼光走進課堂,對待教學,精彩地演繹著每一節課,真心地熱愛每一個孩子,總是擁有寬容、信任、理解、祈盼的情懷,總是用微笑傳遞教師這一職業所獨具的人性感召力,透過教師智慧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關愛、重視、指導、暗示、欣賞和接納,這樣呵護、尊重每一名學生,學生健康成長了,成才了,學生及家長的贊譽有了,便使得自己也感受到了自己仍在成長成才,也便有了幸福感,工作的動力也隨之加大了。
再有就是對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反思,也是一條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減緩、克服職業倦怠的理想途徑,工作中能夠得到理解,就能感受到成功,就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那么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有了幸福感,就能很好地克服職業倦怠問題,自己就能輕松地走出職業倦怠,遠離職業倦怠。如今,受社會不良信息的影響,工作中自己的確有忽冷忽熱現象的出現,但,繼教開始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也升溫了,通過繼教學習,通過反思對比,通過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復式教學專業委員會第九次年會,看到那些邊遠山區學校的環境、設施等還停留在自己上小學時的那個年代,加之與同行們的交流,覺得他們的待遇與自己還相差也是很多時,自己再次有了幸福感,有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如今萌發出的陰影造成的職業倦怠;想想前些年自己包班每周33課時都是自己完成任務,而眼下自己每周只有10幾課時,覺得幸福感還是有的……
有了幸福感,干勁再次鼓足,責任感再次有了,自己便時刻尋找職業榜樣,尋找領導的人文關懷……找到了培訓學習案例中的榜樣,身邊的榜樣,感覺到了同事、領導的人文關懷,自己便仍會很好地揚起工作熱情的帆,仍會更加努力地踏實工作,完成好使命,讓榮譽,成就,還有學生及學生家長的信賴與贊譽聲常伴永隨!職業倦怠也就克服了,職業幸福感也就提升了,責任感也將仍會加強的,師愛便仍能體現出來。
【2017學習克服職業倦怠心得體會2】
在教育事業上兢兢業業工作了二十二年的我,一向自認為是愛崗的,是敬業的,也還是老師們,甚至領導心目中比較優秀的教師,但近幾年也有“對事業追求失去信心、焦躁不安、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的感覺,這里,我試著就造成個人職業倦怠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原因之一:由于來自社會、學生家庭、學校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分管的學校德育工作成效不顯著。小學德育的落腳點應該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年來我們長期堅持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動搖,也制訂了一系列的訓練、教育、考核方案、制度,但是,由于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周期長,內容多,制約的因素也多,總是難于達到理想的效果,時常面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一些不良行為,如地上亂扔的紙片,課堂上不能專心聽講,作業馬虎,就有一種失敗感,從而感覺德育太難,產生一種倦怠感。
原因之二:由于專業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工作上力不從心,成效不顯著,時常產生挫敗感。眼看同事的一篇篇專業文章發表在各級刊物,各種論壇活動上滔滔不絕的發言中展現的教育智慧,各種展示課上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精美的課堂組織語言,師生互動的默契配合,以及那領回的一張張獎證,令我好生羨慕。自己雖也有文章見諸雜志,但數量太少,檔次太低;雖也參加過論壇活動,但主動參與太少,語言太貧乏;雖也上過公開課,但按部就班的多,課堂生成問題處理的能力太差,再說級別也太低。眼饞別人的成果,自己經過一番努力,仍無法獲得,不免產生了“干脆不干了”的想法。
原因之三:社會上一些不公平和不良現象的信息進入大腦,影響了人的心情,也使工作上產生一種應付了事的態度和想法。當看到一個個學生進出網吧時,當收到上級要求學校推薦文化市場義務監督員的文件時,總在想,為什么網吧門上掛的“未成年人嚴禁入內”的牌子就形同虛設?文化監督部門就可以不履職呢?這時,就難免產生一種職能部門都不管我們也不管的情緒。學校門前及周圍每天都有臨時攤點無證經營,存在極大食品安全隱患,當一次次電話舉報到相關職能部門仍無人問津時,也就只能為學生的健康和安全空擔心。
當然,產生職業倦怠心理的原因還有很多,如來自家庭的,個人身體的,學校管理的,教育自身的。其實,在這個階段,教師的專業成長需求是渴望有人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傾聽他們的問題和挫折,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經驗,得到精神的支持。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起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
一是為教師提供傾訴的平臺。一般來說,在產生職業倦怠感之時,教師也已步入中年,無論其過去是優秀還是普通,他們都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學校就要時時為老師們搭建傾訴的平臺,如召開座談會,舉辦茶話會,組織教師赴外休養,讓他們訴說自己的委屈,釋放自己的壓力,宣泄自己的情感,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工作。
二是為教師提供學習的平臺。如今已真正進入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僅憑老師在學校讀書時掌握的書本知識實在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程觀、人才觀、教學觀都發生了到了深刻變化,這使教師真正處于專業的“高原期”,學校就要給每一位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習不能僅僅是校園內的專題報告、遠程培訓,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外出培訓,如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農村素質提高工程”、異地掛職鍛煉,赴省內外參加研討會、競賽活動等。
三是為教師搭建展示的平臺。無論是學校,還是教育行政、研究部門,都在積極的為老師們創設展示的平臺,但是,在各種展示、競賽活動中,我們見到的多是青年教師,少有中老年教師參加。誠然,青年教師充滿活力,有朝氣,思維活躍,他們能夠為學校爭得榮譽,也需要展示的平臺。但是,如今中老教師的比例正日益增大,他們也需要通過展示來促進自己的專業不斷成長。近幾年,縣研訓中心先后組織了老年教師、中年教師數學教學競賽活動,這是促進中老年教師專業成長的極好平臺,有效調動了中老年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性。這樣的活動應該多舉辦。
四是為小學教師搭建職稱晉升的平臺。由于職數的限制,大多數小學教師在晉升到小學高級教師職務之后,就很難晉升到中學高級。這是極不利于調動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性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統一的中小學教師職務(職稱)系列,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這給小學教師帶來的職稱晉升的春的信息,讓廣大小學教師看到了希望,也增添了專業發展的動力。教育主管部門應保護好小學教師這份積極性,給他們提供職稱晉升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