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芬花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中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情感教育是學生的一種內心需求,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體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得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促使其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結合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經驗,針對小學數學情感教育的設計與運用展開了以下相關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感教育;教學研究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意義
情感是學生思想的表達,能夠完善學生的人格。首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協調人際關系,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與他人建立合作關系,完善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其次,學生在成長階段會產生各種情緒,這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情感教育能夠促使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使學生在積極情緒的引領下提高學習效率;最后,良好的情感能夠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下獲取知識,集中課堂注意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增強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熱情,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
1.合理安排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趣味
教學的過程包含教師和學生兩個因素,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為學生組織合理的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從而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例如,在學習“角的分類”一節時,讓學生在大量的圖形中找出直角三角形,學生會將圓篩選出來,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怎樣在圓中創設直角?”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動手試驗,將圓形紙張折疊,在創設直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小學數學教師安排合理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利于學生樹立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形式,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探究性學習氛圍,提高他們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發揮情感因素的定向作用。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一節時,筆者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合作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將長方形轉化為同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面積一樣嗎?(2)長方形的底和高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已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這樣一種組內討論、組間交流的學習形式,有利于實現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集思廣益,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意識。
3.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求知情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也是培養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生活、社會實踐等與課本知識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探索數學奧秘的熱情。例如,在講“平均數”一節后,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實踐測量活動。筆者為學生提供幾個有實踐價值的專題,讓各個小組自主選擇,如測量并計算班級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全校各個班級的平均人數,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附近菜市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小組之間通過任務分配,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小學數學教師利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探究數學知識的動力,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再如,在學習“統計”相關知識時,筆者組織學生將自己家庭近三年來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匯總制作成統計圖,并將這幾年來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對比并分析原因,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價值,還使其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開展生動活潑、富有生機的情感教學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使其主動接受知識,增強其探索數學知識的熱情,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小學生猶如一棵茁壯成長的小樹,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情感為主線,致力于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中樹立高尚的情感品質,從而結出更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張惠儀.論小學數學教學要重視情感教育[J].中華少年,2015(26):150-151.
[2]劉開普,杜慶節.論小學數學教學要重視情感教育[J].中華少年,2017(10):177-17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