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從學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繪了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表現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這一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課文,突出了講演者的形象,語言風趣而帶感情,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三、 說學生情況
1、 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學生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的發展,所以,應抓住這些因素,注意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文學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來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在生理上,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積極采用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四、教學方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我會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來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獲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我會先進行背景導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讓學生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梁啟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梁啟超的形象特點。通過探究,認識課文于記敘中描寫了人物出場的描寫,從而認識他是個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的學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引導學生思考“梁啟超的這次講演給聽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通過尋找文中抒情的語句,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語句,來體會作者對梁啟超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④探究人物的寫法,認識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學習本課使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后,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六、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本文的情感特點
四.作者對梁啟超的描寫,突出其特點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與地壇》。下面、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總體構想:(大綱、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應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所屬單元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同時本篇文章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讀文章,這對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契機。
新大綱”規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不僅要表現出其知識性、工具性的特點,還要表現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點。
所以,我從這兩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抓住關鍵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綿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寫景語言。
(二)熟讀課文,解讀作者對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強學生面對苦難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過學習,體味作者對親情的獨特感悟,體會母愛的偉大,培養學生養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擁有,學習體諒父母進而養成寬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觀。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脈絡非常清晰。全文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古園風情,我的思緒,注重的是“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是寫對母親的理解,注重的則是“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因此,本篇課文的難點在于: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思考及對母愛的感悟。而教學重點則應該放在讓學生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從而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法
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采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必須問題為中心,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師生和生生的對話、它旨在鼓勵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
另外,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所以,我還采用了通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和誦讀法,以激發學習熱情,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三、說學生,說學法
這些學生,剛升入高中人生閱歷還很淺,又剛剛接觸到高中的散文,本文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樣學生偏淺的理解能力和文章相對深刻的內涵構就成了一對矛盾,怎樣在45分鐘里讓學生讀懂文章并有所收獲,完成對這篇文章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正確有效地學習方法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一)預習思考法;
(二)誦讀感知法;
(三)分析探究法;
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具體探討、拓展延伸、鞏固探究”等五個教學環節。其中,導入新課估計需要3分鐘;整體感知需要10分鐘;具體探討20分鐘;拓展延伸10分鐘;鞏固探究需要2分鐘。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具體實施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激情導入。(本環節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景導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激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個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城,16歲時從清華大學附中畢業,文革時為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18歲主動去延安老區插隊落戶,21歲時因積勞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從此以后再也沒能站立起來,曾有的豪情壯志,所有的年少輕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樓,他痛苦迷惘過好一陣子,后來在母親的奔走下進了街道辦的一家小廠,在那里每天畫彩;再后來,他轉向了寫作,成了一名作家,當他第一次獲獎時,他的健康的朋友們把他從輪椅上抬起來為他歡呼時,他倔強的昂起了頭,但淚水卻委屈地流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史鐵生,讓我們看看他在《我與地壇》怎樣走過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歲月。
(二)抓住關鍵,總體把握(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鐘內快速閱讀全文,并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并要求閱讀后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具體探討 (約20分鐘)
這一環節分兩個板塊進行,第一板塊:感悟生命;第二板塊:母愛無言。這兩個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教學法、分析探究法來完成的。下面請大家跟我走進第一板塊。
第一板塊感悟生命我是通過四個問題來達到我的家學目標。
1、“地壇”部分重在寫景,這些景的特點是什么?與“我”的處境有什么相通之處?
2、古園的景物除了荒蕪、冷落外,還有什么特點?請看文中的這一段文字:
3、面對這些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況說說作者得出了什么樣的思考?
4、在“地壇”的景物描寫后作者提出了哪三個嚴肅的問題?核心問題是什么?
由第四個問題過渡到第二板塊:母愛無言。對于這一板塊,我主要是通過問題討論法來完成教學的。
邊聽朗讀,邊思考下列問題。
(1) 文中寫了母親哪些行動?
(2) 作者設想了母親哪些心理活動?表現了怎樣的母親形象?
(3) 作者寫了自己的哪些心理活動?有什么作用?
(4) 寫母親與“如何面對命運”這一作者追思的核心問題有何關系?
第四個問題是重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地壇與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四)、拓展延伸(約10分鐘)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這個環節的設計把課堂教學向生活延伸)
討論:
1、你有哪些關于“母愛”的體驗?
2、你遭遇過坎坷嗎?該如何正確地面對?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鞏固探究(師生共同小結后,教師布置作業。)(約2分鐘)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簡要的回顧一下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2、教師布置作業:
(1)、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于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2)回家后向父母說聲謝謝,并為他們做一件事。
[設計意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了這些作業,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3
一、地位與作用: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一課,也就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教材體例的系統上來說,從第一冊的“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到第二冊的“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是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訓練要點,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適應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這個方面上來說,《我與地壇》正處在這個訓練體系的較高層級上。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兩篇文章對“分析評價”這一訓練點進行了鋪墊,那么在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層級,它所要求的綜合語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僅僅是一個訓練點這么簡單。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
2、抓住文中的關鍵句,揣摩語言。
(設計依據: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要讓學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啟示。)
三、教學重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解開“我(作者)”、地壇、母親三者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作為殘疾人對生命的感悟及對“生與死”的思考。
(設計依據:課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義,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對“生命”的疑惑而母親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課文理解上的難點。)
五、文章特點與關鍵:
《我與地壇》是新教材的新課文,本篇課文超過7000字,是本學年度最長的一篇課文之一;教材同時將其確定為“自讀”課文,在課時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長度構成了一對矛盾。它所講述的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作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著心理疲勞周期較短的現象;而課文說的是一個相對“沉重”甚至“沉悶”的話題。怎樣在45分鐘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7000字的文章的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六、教學方法:
通過提問—啟發—討論—評價的步驟學習課文。
(設計依據: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鑒于本篇課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領悟,自己體會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華,很顯然比教師直接將所謂的“經驗”“教訓”告訴給他們要來得深刻得多。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領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教學方式:
(使用依據:本文是通過學生默讀、誦讀去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通過討論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利用明膠片和投影儀將幾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顯示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去思考。)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九、指導學習:
課前自學與課堂討論相結合。
(設計依據:根據本文篇幅較長的特點,課前預習,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通過作者直接的語言去理解文章。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十、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
挫折對于每個人來說幾乎是必將經歷的。有些人面對命運中的挫折望而卻步,使成功從手中流逝;有些人卻能夠勇敢面對,昂首前行。這些人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為人們所尊敬,例如:司馬遷、張海迪、貝多芬等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失去了雙腿。他歷經磨難,經過一番苦苦的掙扎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史鐵生有這樣一句話用來解釋他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
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躊躇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大向。”
到底他的這些文字是怎樣體現出他的靈魂,讓我們一起進入課文,進入作者的內心,去獲得我們自己的體會。
(設計依據:通過作者自己對名字的解釋,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經歷下的特殊情感,使學生感受更為真切。)
2、讀準下列字詞:
宿()命坍圮()()玉砌()雕欄亙()古不變撅()
捋()蟬蛻()窸窸窣窣()()嘈()雜熨()帖猝()然倔強()()雋()永恪()守焦灼()
(設計依據: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礎知識。)
3、思考問題: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幾小節是對地壇景物的描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地壇的景物(作用)?
②作者是怎樣理解地壇的意圖?(用文中的話)
③比較3、5兩段的景物描寫,有無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有,這種變化意味著什么?(請位同學朗讀課文第5節,其他同學思考)
④在地壇,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地壇又為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
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哪幾小節是對母親的描寫?
②作者通過哪些場景去描寫自己的母親?反映了母親怎樣的心境?
③通過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我們體會一下,作者的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討論)
4、重點研討,總結評價
①通過這堂課的分析理解,請同學們概括一下母親的做法給了作者一個怎樣的啟示?(思考)
②文中有段“設想”非常耐人尋味,可以說這是作者思想上的一次跨越,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設想”,作者是無法得到這樣的啟示的。就讓我們通過這個“設想”共同去體會“母親的偉大”。
③課文最后寫道:“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從全文看,此處的“車轍”“腳印”是可以有象征意義的。那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設計依據:按照
(五)作業:有人說寫作是“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堂課的作業就是以《地壇給我的啟示》為題寫一篇類似讀后感的文章,不計長短,關鍵要發自于你們的內心。
板書設計:
附一:
我與地壇:絕望——思考——希望(怎樣活)
我、地壇、母親
我與母親:頹廢——理解——堅強
附二:
送“我”——理解——(行為描寫)
憂“我”——堅忍——(心理描寫)
找“我”——焦急(關愛)——(側面描寫)
高一語文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的第十九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選自《戰國策齊策》。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是:
①重視誦讀和背誦;
②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
④使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據單元目標,結合課文內容,本課學習目標可定為:
①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⑤體會“諷諫”的妙處,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⑥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并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找資料、請教老師,以期課文學習目標①②的完成。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學習目標③④⑤⑥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導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引用典故,解題導入。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注:此成語典故于楚莊王也有記載)
鄒 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彈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于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國。齊威王聽后,大為贊賞,于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匯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說明:先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然后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理解內容,探究寫法。
1.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并還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們試著找找看。
(一) 課文中的“三”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采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
鄒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見威王的三比;
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
納賞后齊國的三變。
(其它還有這樣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視、自視、寢思”; 甚而情節結構上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樣,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瑯瑯上口。
2.課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請同學們說說文章中的“比”。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詳比、略比 (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側比、正比 (如:“三問三答”側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鄒忌比美”是明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
(設計說明:采用“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串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這里,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通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通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課中“關鍵字”的使用,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齊王”這個人物形象。
齊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
從諫如流,興利除蔽……
3.補充相關材料,對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三人,愿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選自《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龐恭(魏國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鄲(趙國國度)去做人質,他對魏王說:“現在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相信嗎?”回答說:“不信。”“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回答說:“不信。”“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國王說:“寡人相信。”龐恭說:“實際上街市上沒有老虎,現在是邯鄲離魏國比街市遠,議論我的人不止三個人,希望國王您明察。”(后來)龐恭從邯鄲返回,終于還是不能被國王召見重用。
(二) 螳 螂 捕 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選自劉向《說苑正諫》)
【譯文】
吳王闔閭準備進攻楚國,告誡他身邊的大臣說:“膽敢向我進諫的人就處死。”他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向吳王闔閭進諫,勸阻他不要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就藏著子彈拿著彈弓來到吳王闔閭的.后園走來走去,露水浸濕了他的衣服,象這樣經過了三個早晨。吳王闔閭說:“你來,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濕到這個地步!”那年輕的侍從官說:“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處鳴叫,它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彎著身子,屈著前肢,想要逮住蟬,卻不知道有一只黃雀在他的旁邊;黃雀伸長了頭頸,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拿著彈弓和子彈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黃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后的禍患。”
吳王闔閭聽了說:“對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設計說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拓展延伸,則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說古談今,內化知識。
1.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2.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怎樣給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怎樣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建議。
3.贈記名言,師生共勉。
銘記古人諫言,感悟現實生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
——(唐)魏征
(設計說明:說歷史故事,讓學生之間實現知識資源共享,有利于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存,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談現實生活,主要是想增強學生在 “提出意見”和“接受意見”的感受和體會,引起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讓他們銘記。)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小結知識要點。
2.寫好學習心得。(參考題目:①說說《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三”
②談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比”
③“諷諫”和“納諫”
④“諫臣”和“明君”
⑤“人言”與“自信”
⑥人貴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親疏和認識事物的關系……)
(設計說明:小結,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回顧和復習,強調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而寫學習心得,則是對課堂知識的完善和深化,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思考。)
【高一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說課稿06-19
高一語文黃鸝說課稿08-21
高一語文優秀說課稿10-27
高一語文《氓》說課稿08-28
關于高一語文說課稿06-28
高一語文《前方》優秀說課稿10-04
師說高一語文說課稿08-22
《沁園春》高一語文說課稿09-01
高一語文《沁園春》說課稿范文10-25
高一語文《致橡樹》說課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