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6-25編輯:互聯網
江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民族的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部把"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列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振興計劃》的主要目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成為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熱門話題。那么,什么是創新?我國著名教育家劉佛年說:"只要有一點新意識、新思想、新觀念、新設計、新意圖、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稱得上創新,我們要把創新的范圍看得廣一點,不要看得太神秘。"由此,我在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創新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獨立支配的學習,便是學習的自主性。學生有了自主性,才會主動學習,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才說得上有創造。一個學生缺乏自主性,習慣于依賴老師指令被動學習,是不可能有創新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呢?首先,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尊重相信學生,關心學生,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護,會更"傾心"于教師,更加樂于接受教師,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便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發表各種見解,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應實事求是地解答或組織討論。對自己沒把握回答的問題,敢說不知道。極力避免簡單的指責和訓斥。與此同時,教師應打破那?師言堂的格局"。牽著學生的鼻子往"標準答案"里鉆,更不能硬灌。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教師只作必要的啟發,指導和幫助。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葉老這段話道出了學法指導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學習指導與自主學習的密切聯系。學生只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才會輕松愉快,學生自主學習才有了保障。
二.鼓勵學生質疑駁問。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是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質疑駁問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質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動力,它蘊含著創新的萌芽。提倡駁問,能培養學生不迷信書,不迷信教師的敢說敢想的創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敢疑,敢問,敢駁,發揮他們的創新潛力。當然,學生質疑駁問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形成過程。這要靠老師多方指導。因此,應該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的情境,教師的問題應少于學生的問題,允許學生大膽假設,允許不同的假設并存,不強求同一結論。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提出問題,對老師或課本中的看法有異議的可大膽提出。比如從題目上,課文的語句內容,表現中心上,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等多方面質疑。一旦學生能隨時提出問題,或提?quot;標新立異"的見解,那么學生的質疑,駁問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也提高了。
意識先行了,途徑必須開闊;操作得法了,效果必須明顯。創新能力隨著時代發展而變遷。只有意識不斷先行,操作不斷得以優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會不斷提高,國民的創新素質才能不斷增強,振興民族的偉業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