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泥巴》教學設計 (教科版三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7-1-8編輯:互聯網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滿快樂的童年故事,它是一篇懷念童年快樂生活的課文,課文描述了孩子們玩泥巴的快樂,語言簡潔、鮮活,適合朗讀訓練,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
我們所面對的農村孩子,他們對文中的事很熟悉,也曾玩過泥巴,并從中感受到了快樂,也能為學生的情感積累和體驗打下了基礎,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訓練學生說寫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
理解“風一樣的日子”的意思。
教學策略:
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充分想象玩泥巴的快樂,同時進行思維訓練,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參與。
教學準備:課件、小黑板。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問:同學們,我們在夏天最喜歡玩什么?(雨天玩水、滑旱冰、騎車子、放風箏......)而在老師的童年里,每當夏天時,孩子們都在玩泥巴,泥巴卻是我們的珍愛,它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回憶童年的課文。
師:板書課題:1、童年的泥巴
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接力讀文,并互評、互改。
3.全班同學開火車讀文,檢查朗讀情況并加以指導、糾正。
4.再次讀文,理清條理,想一想: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生:課文講了孩子們玩泥巴、吃野餐的快樂生活。
師:板書:玩泥巴、吃野餐。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1.指導讀1、2自然段,并歸納這兩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師:“這風一樣的日子呦!”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生:比喻。
師:童年的時光是美好、短暫的,與自由自在、轉瞬而逝的春風有幾分相似之處。
師:找出課文中的童謠讀一讀。想一想此處要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生:開心、快樂。
師:童年的生活無憂無慮,那時的我們都玩些什么呢?在書中找一找。
生:捏泥人、泥物。
師:自由讀第四自然段,畫出所捏的泥人、泥物的句子。
師:同學們,當孩子們捏完泥人時心情怎樣呀?
生:高興。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的?
生:“我們一個個咧著嘴兒,欣賞自己的杰作,樂得直蹦高!
師:你回答得太準確了。
師:同學們齊讀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
生:齊讀。
師:這里的“黑泥鰍”指的是誰?
生:小伙伴。
師:這段話寫出了“三美”:白牙、黑皮膚、紅泥哨兒,這是色彩之美,吹泥哨兒,童謠清亮亮、脆生生,這是聲音之美,為秋日沉寂的田野上平添了無限生機,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師:孩子們的童年不僅玩得高興,吃得也是津津有味。
2.我們來讀第五自然段,看看這些孩子們又在做些什么?
生:讀文,回答。
師:這里有一個關聯詞語,不是......就是......,誰能用這個關聯詞語說句話。
生:同桌練說。
3.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句話與文中的哪句話一樣,然后觀察它們在文中所處的位置。
生:與開頭第二自然段“這風一樣的日子呦!”這句話一樣。
師:這是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首尾呼應。這兩句話不僅是結構的呼應,也是感請的呼應,重點也抒發了對童年生活的眷戀之情,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能運用這一寫法。
四、發揮想象,拓展思維。
1.想一想,孩子們除了捏泥人、泥物,還捏了什么?它們又有怎樣的特點?
2.請把你們童年的趣事講一講。(此處為寫作文打下了基礎)
板書設計:
1.童年的泥巴
捏泥人、泥物----活靈活現
孩子們< > 快樂無比
吃野餐 -----舒心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