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死時》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對“當我死時”的描寫——“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表現了詩人極深的鄉愁情節和愛國情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余光中當我死時練習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光中當我死時練習及答案 1
【余光中《當我死時》原文】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1966年2月24日
卡拉馬如
【練習】
1.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選擇“長江”“黃河”這兩條河流作為詩中的意象有什么意義?
3.本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參考答案】
1.游子的悲涼,不絕的情思,對祖國的熱愛
2.兩河是母親河,代表祖國
3.日夜翹首眺望祖國的“中國青年”形象
余光中當我死時練習及答案 2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當我死時
余光中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
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1966年6月24日美國密西根州
1. 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塑造了期盼落葉歸根并希望與祖國生死相依的愛國青年形象。
B.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寫詩人想象回到祖國懷抱的坦然,把祖國當作自己最圓滿的歸宿。
C.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望透”一詞寫出詩人時刻牽掛新生祖國的發展又不得回歸的苦痛。
D.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用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意象寫出了詩人的思歸之情。
2. 下列對本詩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枕我的頭顱”運用倒裝句式,并省略了賓語,與上文更連貫,表達也更簡潔,富有沖擊力。
B. “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在結構上只是對上文想象的總結。
C. “饕餮地圖”中“饕餮”一詞貶詞褒用,運用通感,把無形的思國之情化為貪婪看地圖的行為。
D. 本詩的情感真摯濃烈,語言大氣厚重,在誦讀時應該語調低沉、飽含深情,節奏舒緩中有變化。
3. 詩中作者說“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4. 想象是詩歌中常用的藝術手法,而該詩的想象是超現實的。請結合詩句的相關內容從修辭、內容兩方面說明作者的想象是怎樣做到超現實的?
【答案】
1. C
2. B
3. ①作者把祖國比作“床”,寄寓著游子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無限思念。②“縱容”表現出作者想象中祖國母親對自己的愛,“寬闊”寫出了想象中祖國溫暖與舒適;③暗含著一個游子常年漂泊他鄉的凄苦心境。
4. 修辭方面:想象部分用了象征、夸張、比喻等手法,例如“長江”“黃河”象征祖國,“睡整張大陸”是夸張,把長江、黃河的滔滔之聲視為安魂曲是比喻。這些修辭的使用使詩歌中意象的特點超出了事物的現實特征。內容方面:死亡本來是痛苦的、可怕的,在詩中作者卻把它想象成了一種滿足,超出了常理。
【余光中當我死時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余光中《當我死時》閱讀練習及答案11-05
余光中《當我死時》閱讀及賞析01-10
余光中《當我死時》原文閱讀及賞析10-18
余光中《民歌》練習及答案08-04
余光中《失帽記》練習及答案02-21
余光中《沙田山居》閱讀練習及答案范例10-26
《鄉愁》(余光中)同步練習12-14
鄉愁余光中閱讀答案08-31
《詩文大家余光中》閱讀答案12-26
余光中《失帽記》閱讀答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