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整體感知課文。
2、 精研課文,體會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詞采的華燦以及作者詩化靈動的文辭。
3、 理解、體驗作者于字里行間浸透的一種給人以新的、生機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體會文章的精彩詞句,比較劉白羽的《泰山日出》。
2、 難點:文章所浸透的詩化的靈動的美。
三、 教具準備:
投影儀、有關日出的圖片
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
日出的景觀是壯美的,許多人會贊美它,描繪它,形容它,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卻不知道該怎樣下筆,心頭一片茫然。徐志摩的這篇散文只選取泰山日出的一個短暫場面,卻在它的妙筆生花下,整個日出景象被描繪得絢爛多彩,變幻無窮,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2、 課前預習(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 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
飽飫(yù) 無饜(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霧靄(ǎi) 溟濛(míng) 颯颯(sà) 祈禱(qídǎo) 層累(lěi) 蜿蜒(wānyán) 馳騁(chíchěng) 濤瀾(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無垠(yín)橫亙(gèn) 消翳(yì)
4、 作者簡介:
徐志摩 (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詩哲等。浙江海寧人。 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 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 1921年赴英國留學, 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 研究政治經濟學。 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 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 、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 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 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 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 《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 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 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 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 、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 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 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 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 《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 《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 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 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 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 《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5、 釋題:
本文選自《巴黎的鱗爪》。
作為東方文學的泰斗,泰戈爾不僅有“天竺圣人”之譽,還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世界性詩人。在他一九二四年來華訪問前夕,“泰戈爾熱”已來勢洶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象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
6、 再次品讀課文,學生齊讀。
7、 互動學習:
互動1:同樣是描寫日出,試比較劉白羽與徐志摩所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兩人所描寫的最生動之處。
明確:劉白羽:見課本第4頁。
好處1:太陽本來是有固定形狀的,劉卻以液態(沸騰)來形容,顯得特別新穎,劉白羽式的創造。
好處2:劉白羽選擇了一系列富于動感和力度的動詞來表現日出的強大力量(矗起、閃、拋濺、上沖、迸射、沖破、飛躍等)動感力度較強的詞表現日出一剎那的巨大氣勢和力量,極其雄壯、瑰麗、真的是氣象萬千。
好處3:“光明的白晝由夜空中迸射出來的一剎那”,這里夾雜了作者獨特的感受,晨光與黑夜的交替是即將過去的世界與即將到來的世界的交替,這里作者聯想到的是新中國的瑰麗景象,同時雙關。
徐志摩:見課本第10頁。
好處:傳神地刻畫了對日出的企盼、渴望,對初升之時跳動狀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喚,在催促,在目不轉睛地注視,在協助太陽完成這一偉大的誕生。
說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找出屠格涅夫關于日出的精采描寫,比較三者之間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見課本第2頁。
好處:此比喻句把對耀眼亮色(光線)的敏銳,精致的感受描寫了出來(色彩描繪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緒上將作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躍,旭日初升的清麗,清晨的寧靜化作了“肅穆的歡悅”。傳神,精致。
互動2:認真品讀全文我們會發現本文并沒有完全寫日出的景象,它其實是表現作者對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哪些描寫表現了這種渴望?
明確:見課本第9第10頁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雙關語,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會的光明。光明(即東方)在文中反復出現,特別是字里行間洋溢的熱烈情感,使人感到這一不僅僅是自然意義的光明。作者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并不消極頹廢,而是積極地呼喚迎接光明的到來。文章中如“光明”“復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現“五四”精神。作者夸張的歡樂就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來之不易,它經歷了漫長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沖破了重重的障礙,也得以覺醒,這艱難的獲得讓作者悲喜交互。
互動3:本文作者除了對日出進行了精彩的描寫,還著重寫了日出前的云海,結合“閱讀練習探究”第二題,說說幾位作家對云海描寫的精妙之處。
明確:見課本第8、9、11頁
海涅:比作洪水泛濫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數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綿羊(溫順、恬靜)
日出后:獸形波瀾(靈動、活潑、生機無限)
互動4: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動人外,文章華麗的詞藻,優美的語言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細品味文中節奏感強,意蘊豐富的句子。
明確:見課后題“詞語品味積累”。
文章語言:
1)新穎的搭配(生動、傳神)
2)根據字義臨時造詞(新鮮、典雅)
互動5:比較劉白羽和徐志摩寫法的異同.
明確:劉白羽:把景象寫透了,才激動起來,慢慢誘導讀者激動,避免讀者跟不上趟而無動于衷(層層烘托、步步蓄勢,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終于推出了雄偉無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調動讀者情緒和作者同步發展,循序漸進。徐是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情緒來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讀者的驚異,以戲劇性的懸念,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剛開始漫不經心,懶洋洋,筆鋒一轉“果然”讀者的情緒還沒跟上“我不由得打聲狂叫”引起讀者的驚異的作者激動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驚人,很令人震撼,寫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為主導。
劉白羽:
1)描寫角度新
2)立意深遠
3)表現手法巧妙
徐志摩:詞藻華麗、立意新奇、色調絢爛、富有音樂性。
9、小結全文:
文章通過詩話的語言,神奇的想象,將個人的內心靈思和對風景的體驗幻作祝禱的巨人,熱情的贊頌了他對東方文明的熱愛之情。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生字新詞和新穎鮮活詞匯。
2、品讀文章精彩的詞句,欣賞雄奇瑰麗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義。
4、體會作者的獨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摯熱烈的情感。
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對語文學科知識的領悟力和靈活運用能力較強,能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但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不注意聽講,字跡潦草,不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等。學生的閱讀理解答題能力有待提高。
重點難點
1、重點:體會文章的精彩詞句,比較劉白羽的《日出》。
2、難點:文章所浸透的詩化的靈動的美。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泰山日出
導入新課:
同學們,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學生品泰山日出的熱情)讓我們一起隨浪漫的詩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賞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活動2【講授】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曾赴美、英留學,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他從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等。
活動3【活動】品讀精彩語言
(一)老師和個別學生范讀課文,其他學生靜聽文章朗讀,注意:
1、標記需要積累的生字新詞及傳神詞匯。
2、標記文中描寫日出景象的詞句、語段,并初步品讀。
(二)品讀展示:
1、字詞: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莽莽蒼蒼霧靄溟蒙(míng)颯颯(sà)層累(lěi)毳(cuì)飽飫(yù)無饜(yàn)醒豁(huò)平拓
熱奮:熱烈,興奮。默禱:默默地祈禱。
濤瀾:波濤,波瀾。消翳(yì):消失并湮沒在歡欣里。
2、朗讀品味,交流展示:
朗讀你標注的描寫日出景象的語句,選擇最精彩的'加以品讀,并在自己欣賞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各自欣賞到的精彩語句。
老師預測精彩點并注意在學生的回答中適時引導學生學會品讀精彩語言點,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1)、描寫日出的語句;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羅列展現日出時云彩的變幻美,多重比喻再現日出時色彩的濃郁、變幻與奇麗,讓人產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無數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
(魚龍的比喻,顯現日出時活躍而變幻莫測的動態美)
“一方的異彩,揭去了滿天的睡意,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的馳騁。”
(揭示東方巨人的覺醒,并用傳神的比喻顯現活躍而變幻莫測的動態美)
“海句力士已經掃蕩了他得阻礙,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展開在大地的邊緣。起……起……用力……用力……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地躍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臨照在天空……”
(關注比喻和擬人修辭的重點詞句,如“雀屏”的形態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擬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寫云海的語句:
(對比兩次云海描寫,感受靜態美到動態美的轉化,品讀日出到來時的活躍與生機,感受光明到來時的歡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地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3、老師放映“泰山日出視頻”畫面,學生朗讀并嘗試背誦“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在熱奮的馳騁。”
4、你能用文中的兩個短語來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處嗎?
關注“瑰麗榮華的色彩”,“偉大普照的光明”。
(三)主題探究:
如此充滿瑰麗而雄奇日出景象飽含無限的絢爛,美好,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能品讀欣賞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飽含怎樣的心靈嗎?思考:
1、如此瑰麗、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觸動了作者怎樣的心靈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對日出的這些感受呢?
(注意引導學生從具體語句出發,品讀作者對光明的渴望)
“在航過海的人……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
(對比襯托泰山觀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顯企盼心境)
品讀“我軀體無限的長大……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悲喜交互的熱淚……”
(排比,短句,一氣呵成,形象表現巨人迎接日出時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地躍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臨照在天空……”
(傳神寫出目不轉睛的注視狀態,仿佛在呼喚,在催促,在協助光明的偉大誕生,傳神的體現出對日出的企盼)
品讀最后三自然段
(當光明勝利之時,詩人的心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響徹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頌美的歌聲,他在為東方的復活而歌唱,為光明的勝利而贊美,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與聯想)
2、齊讀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摯而熱烈的情感。
3、太陽升起時,詩人慨嘆“東方之復活,光明的勝利”,那么這個東方僅僅指東方的天空嗎?光明僅僅指陽光的普照嗎?
老師順勢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相關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明確:光明不僅指日出的光明,還指社會的光明。作者描繪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也是表達中國詩人對東方文學的泰斗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
(四)比較探究:
同樣是描寫日出,試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對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寫,品味三人所描寫的最生動之處。
(學生討論,老師引導再次品讀精彩,并將精彩語句當堂背誦)
活動4【練習】鞏固提升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①飽飫()無饜()醒豁()厚毳()溟濛()
颯颯()蜿蜒()祈禱()瑪瑙()消翳()
②朝xù()長róng()霧ǎi()quán()石平tuò()
久mù()guī()麗八yú()神jū()臨lì()
2.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
①觀②朝
()()
()()
③奇④約
()()
3.選出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
A.莽莽徹成彌漫依稀B.平輔飄蕩催促崇拜
C.婉似默禱饅形浮礁D.玫瑰紫荊馳騁濤瀾
4.下列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①飽飫:吃飽。
②無饜:不能滿足。
③莽莽蒼蒼:無邊無際。
④醒豁:清醒豁亮。
⑤見所未見:看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⑥溟蒙:形容煙霧彌漫,景色模糊。
⑦蜿蜒:彎彎曲曲的龍蛇。
⑧臨蒞:來到﹑來臨。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⑦
5.下面對課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結構完整,構思獨特,呼應巧妙,其想象更是不同凡響,緊扣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
B.作者把對光明的歌唱,對光明的贊美表達到了極致。
C.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
D.課文是一篇散文詩,著重在抒情、幻想、暗示。
6.下面都是含有“泰山”的成語或俗語,其中的“泰山”不是指東岳泰山的一項是()
⑴泰山鴻毛
⑵泰山壓頂
⑶泰山壓卵
⑷泰山其頹
⑸穩如泰山
⑹安如泰山
⑺泰山北斗
⑻泰山梁木
⑼一葉障(蔽)目,不見泰山
⑽有眼不識泰山
⑾泰山壓頂不彎腰
⑿泰山不卻微塵,積少壘成高大
⒀泰山雖高,遮不住太陽⒁泰山倒了恩情斷
活動5【作業】課后作業
1、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的馳騁”這段文字。
2、積累徐志摩的幾首詩并嘗試背誦。(例如《再別康橋》、《沙揚娜拉》等)
活動6【活動】板書設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探究討論:
飽飫無饜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颯颯蜿蜒
活動7【活動】教學反思
離開了語言的品讀,語文教學便失去了魅力。對徐志摩先生這篇“濃的化不開”的文章,一開始我很是擔心學生會望而卻步,因而浮躁閱讀,品讀不出應有的內涵與神韻。但此節課以“拆——猜詞義”為引子,誘發學生品讀語言之法,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品讀傳神詞匯和生動修辭手法所創造的精彩語句,從而理解了作者濃烈而真摯的情感。
同時倡導合作探究,采取小組評價的方法,小組內互助并互評,小組外競爭互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3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整體感知課文。
2、精研課文,體會作者在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詞采的華燦以及作者詩化靈動的文辭。
3、 理解、體驗作者于字里行間浸透的一種給人以新的、生機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的精彩詞句,比較劉白羽的《泰山日出》。
2、難點:所浸透的詩化的'靈動的美。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
日出的景觀是壯美的,許多人會贊美它,描繪它,形容它,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卻不知道該怎樣下筆,心頭一片茫然。徐志摩的這篇散文只選取泰山日出的一個短暫場面,卻在它的妙筆生花下,整個日出景象被描繪得絢爛多彩,變幻無窮,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2、課前預習(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3、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
飽飫(ù) 無饜(àn ) 醒豁(hu) 厚毳(cuì) 霧靄(ǎi) 溟濛(íng) 颯颯(sà) 祈禱(qídǎ) 層累(lěi) 蜿蜒(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分組:告訴大家今天的學習要分組,以便進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將全班按照每組4-6人進行劃分,強弱男女搭配。各組都為自己的組起個名字。
(二)引入: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春云如獸復如禽,日照風吹淺又深。
(三)問:都是瑯瑯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啊!同一顆太陽,能引發人這么多不同的觀感,為什么?
--時間、地點、環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萬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只巨大的獨眼,為什么?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現,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見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義詩人。)
(五)現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六)閱讀之后,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完成加點的字的注音寫字。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七)分組討論: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談談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開場白:上節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各組同學自己給自己編好序號,1、2、3、4、5、6。
(二)第一個問題: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念到序號的同學就發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那些能產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采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勁烈一般與寒風搭配,這里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達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熱奮,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態之美,以金飾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云彩的色調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
明確:本文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我不由得大聲的狂叫。
發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的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大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的。
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
散發禱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橫亙在無邊的云海上,已經漸漸的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現在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也已在霞彩變幻中,普徹了四方八隅
聽呀,這普徹的歡聲;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四)問: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有什么關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活
這是用了象征的寫法,象征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光明復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這里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
(五)下面大家的發言是搶答式了,哪個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贏。
問: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自圓其說即可)
徐志摩寫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獸形濤瀾,又回復了偉大的呼嘯,昂頭搖尾的向著我們朝露染青的饅形小島沖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蕩著這生命的浮礁,似在報告光明與歡欣之臨在
海涅、姚鼐的見練習二。
(六)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開放)
(七)作業:
①完成課后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附:板書設計:
泰山日出
生字詞: 探究討論: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颯颯 蜿蜒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識記并理解“飽飫、無饜、颯颯”等字詞。
2、初步了解作者,明確本文的寫作背景。
3、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描繪的泰山日出的特點。
4、理解作者寫泰山日出的用意所在。
教學重點:
作者用詩話般的語言對泰山日出的精彩描繪。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寫作意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剛剛追隨作家劉白羽的.筆觸,領略了了一次高空看日出的壯觀,那奇異的色彩變換,給我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你想過到泰山看日出嗎?那會是一番怎樣的美景?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現代詩人徐志摩的腳步一同去泰山觀看吧。(板書課題)
二、指導學生閱讀《目標與檢測》上的作者介紹,了解作者。
三、引導學生明確本文要掌握的字音、詞義。
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勾畫描寫泰山日出的具體語句,并有感情的朗讀,熟讀。
五、播放泰山日出的多媒體畫面,要求學生邊看邊用課文中的語句加以解說,感知作者詩話般的語言,完成本文的教學重點。
六、點撥分析作者描寫的方法。
(明確:一是注意色彩變換;二是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進行細致描摹;三是合理的想象。舉例略。)
七、講解寫作背景,突破難點。
1、介紹寫作背景知識,作者和泰戈爾的關系;
2、泰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3、指導學生明確文章中的對“巨人”的描繪,對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之情即就是對泰戈爾來華訪問的頌詞、歡迎辭。
4、明確“泰山日出”的喻義;
八、比較探究:
同樣是寫日出景象,劉白羽和徐志摩所表達的主旨有和不同?寫法上呢?
九、課堂檢測
略。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篇6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語文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泰山日出》(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教材《泰山日出》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以仰望蒼穹為主題展開《泰山日出》是一篇散文,泰山日出是一篇寫給印度詩哲泰戈爾的頌詞,作者在泰山頂上觀日出,希望見到特異的境界。作者從太陽微露出前的云海寫起,在急切的等待中產生了奇異的幻想,讓巨人撥開云霧,喚醒偉大普照的光明。通過夸張式的想象與生動細致的描繪,表現出泰山日出無比壯麗的景象,表現了作者內心無比的喜悅,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文中大量采用比喻使文章語言生動又充滿感情。具有強烈的美感,作者奔放的情感貫穿文章的始末。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了解作者與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2、精讀課文,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深入體會作者在文章里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詞采的華燦及作者詩話靈動的文章辭體。
3、理解體驗作者字里行間浸透的一種給人以新的、生機的、神秘的、美德的享受。
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1、體會作者在文章中奔放的情感,品味文章的精彩詞句。
2、理解,體會作者于字里行間浸透的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愿望。第二方面:第二方面:教法和學法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于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第三方面:教學程序方面:教學程序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導入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天地自然中,與人關系最密切的,大概莫過于太陽了,自自古以來歌詠太陽的詩文佳作也是不勝枚舉,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都是瑯瑯上口的佳句,面對的是同一顆太陽,但人們得到的感受卻不一樣,劉白羽看到日出想到了偉大的新中國,而徐志摩在泰山之巔看到那瑰麗的日出景象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請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無饜,霧靄,祈禱,濤瀾等等。這樣做,既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注釋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常識。(徐志摩,新月派詩人,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秋》等)然后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課文的關鍵詞語,概括段義,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集體歸納文章脈絡。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至八段,寫日出之前的所見所思;(第二部分,九、十段,寫日出時的景象;第三部分十一至十三段,歌頌太陽帶來的光明,表達了心中對日出的禮贊之情)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煉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三、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教師可以出示如下思考題: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來寫日出之前的所作所想:明確答案,聯想和想象,還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請學生先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后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質疑問難
教師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疑問后,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五、拓展延伸
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閱讀。
徐志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和詩圣,并不過分,同學們在課下可以搜集一些他的詩歌作品,并找出其中感覺好的詩句進行背誦,看誰搜集的多,背得多。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六、課堂總結
(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至八段,寫日出之前的所見所思;第二部分,九、十段,寫日出時的景象;第三部分十一至十三段,歌頌太陽帶來的光明,表達了心中對日出的禮贊之情))通過教師的梳理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七、布置作業
如:背誦從“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到“在熱分的馳騁”這一部分好處: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文中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語言。第四方面:板書設計方面: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徐志摩《泰山日出》教學設計(通用8篇)08-07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閱讀04-19
徐志摩《泰山日出》原文欣賞04-12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6
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鑒賞教學04-28
徐志摩《再別康橋》教學實錄01-07
徐志摩經典詩詞04-19
《詩》徐志摩01-31
徐志摩全集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