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習俗1
祭灶王
這算是一個民間傳說了,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于是小年這天,人們會擺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
掃塵土
主要是將家里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里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后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后,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后,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
剪窗花
過了臘月二十三,挨家挨戶就開始裝飾自己的家里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如今在城市,多數人都是去買窗花了,少了一絲喜悅也少了一種剪窗花的那種年味。
沐浴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行。
貼春聯
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了,算是比較早進入春節了。農村一般都會請村里寫字比較好的來書寫春聯,也有自己家寫春聯的.,用最普通的紅紙黑毛筆,簡樸但卻并不缺少年味。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吃麻糖
糖瓜、飴糖、麻糖等吃食本為給灶王爺嘴上抹得吃食,逐漸演變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吃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才是有年味兒啊!
小年的習俗2
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
掃年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后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灶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灶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灶糖(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于大人之后。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后,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飲食: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火燒
許多北方省市的小年夜飯都漸漸被被餃子統領了,但還有一個地方列外,那就是河南。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燒吃,火燒與小年幾乎劃等號。
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特別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小年的習俗3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灶。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
掃年
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
飲食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四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在南方年糕有四方進寶之意,塔形的年糕澤象征來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小年的習俗4
小年節日由來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代中國人民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而已,是不足為信的。
小年民俗活動
小年祭灶
“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桂天燈。”這是《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這天以糖餅、年糕、棗、栗、胡桃等祀灶神,他與土地一起上天去通報家中一年善惡,祈求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灶王爺一說是火神祝融,一說名髻或隗,狀如美女。反正,灶王爺、土地爺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無禁忌的日子。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里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人民便敬獻祭灶,意為用糖糊住灶王爺嘴,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
吃餃子
過小年,民間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在很多地區,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
掃塵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
民俗專家介紹,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將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干凈,掃地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剪窗花
剪窗花、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
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而農歷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為元素的剪紙。
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節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春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
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蒸花饃,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過小年吃什么
1、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2、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3、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4、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面食
在山東半島的'人們又大多自農歷臘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12、糖瓜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小年的習俗5
什么是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三。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小年的時間差別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江蘇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后,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于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
小年的傳統民間習俗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的習俗6
1 南方小年習俗:
撣塵 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2 南方小年習俗:
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人們在臘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
3 南方小年習俗:
飲食 南方過小年一般都會吃灶糖、年粽、元宵、廿四團等等食物,在小年這天吃這些食物的寓意也各有不同。像廿四團就是祭灶的時候的祭品,元宵也是必備品,用來糊早軍隊嘴,年粽則有年年高中的寓意,灶糖則是意在灶糖的粘性。
4 南方小年習俗:
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貼上窗花寓意著新的一年越來越好。
5 南方小年習俗:
貼春聯 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6 南方小年習俗:
洗浴婚嫁 過小年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的習俗7
即掃年,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1.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準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里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里的床鋪家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 掃塵,然后用掃帚將墻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后,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后,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小年的習俗8
小年的簡介
“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
1、指農歷臘月是小建的的年份;
2、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3、指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
小年的民俗活動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是盛大春節的序幕開端。在小年,人們開始準備年貨,干干凈凈過個好年。
小年祭灶
“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桂天燈。”這是《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這天以糖餅、年糕、棗、栗、胡桃等祀灶神,他與土地一起上天去通報家中一年善惡,祈求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灶王爺一說是火神祝融,一說名髻或隗,狀如美女。反正,灶王爺、土地爺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無禁忌的'日子。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里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人民便敬獻祭灶,意為用糖糊住灶王爺嘴,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
吃餃子
過小年,民間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在很多地區,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
掃塵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
民俗專家介紹,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將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干凈,掃地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剪窗花
剪窗花、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
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而農歷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為元素的剪紙。
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春節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春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
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
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蒸花饃,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過小年的傳說是什么?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漢族民間傳說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愛惜人,每到五谷不長的寒冷季節,大年怕餓壞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來讓人們吃。小年雖說是大年的親兄弟,心眼卻壞透了。他用邪術把大年撒給人的白面變成雪籽,吃下去不只餓還凍壞肚子。等到把人們病倒了,他再變成巨齒獠牙的猛獸下來吃人。當他吃人吃飽了肚皮,就躺下睡覺,一覺能睡三百六十天,醒過來還吃人。人們雖說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來一回,可是藏到哪兒也躲不過去。只好燒香磕頭,請求大年給作主。
大年正為白面變雪、人煙稀少的事胡猜亂想,一聽人間禱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惡。他氣狠狠地去找小年,小年卻滿不在乎地說:“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礙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講理,氣得抬手去打他。誰知小年心惡勁大,竟反手把大年_在地,還惡狠狠地說:“若不是念一母同胞之情,我連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贏小年,只得親自下凡對人們說:“小年生來怕雷怕火,等他再來了,你們用油松干柴燒青竹,圍成圈子,點上火,人們坐在中間,它下來就吃不著人啦。”人們記住大年的話,小年下來時,干柴油松燒得青竹“砰啪”亂響,烈火烤人,急得它轉圈磨牙沒辦法,只好空著肚子回去了。他知道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沒法,也跳到人們燒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等我練好了火功,把你們吃個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黃。兇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終于練成了火功,再過一天又要下去糟踐人。而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準備。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整天沒日沒夜地熬氣力,練武藝,再過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戰一場,保護人類不受殘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頭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動手打起來。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黃風滾滾,云霧遮天。這就是后來春天風多霧多的原因。一口氣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張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舉起手心雷,誰知小年縱身一躥躲到了高處。大年追著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躥。這就是二月二打悶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卻認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沖下來抓大年。大年閃身躲開,抬手從背后拉出一條雪白的長蟲。只見那長蟲口吐烈火,直沖小年燒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轟天雷。小年閃身躲開,張口噴出一股黑水,雖澆不滅火,濕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搖地動,大雨傾盆。這就是夏季扯閃打雷下暴雨的由來。
小年打累了,一頭扎進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陽,催熟五谷,免得因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們挨餓。小年一氣歇了一百天,抖擻精神又來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話不說,接手就打。這回小年學精了,先施出他練的冷氣滅火功夫,一張嘴,陣陣冷風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嗦,急忙縱身往高處去。小年也急忙趕上去,攆得大年沒處躲藏,就變成一個小石頭落到地下。小年找不著大年,氣得嗷嗷亂叫,駕著冰冷的狂風亂翻亂找,實在找不著,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凍死大年。其實,大年早已躲到了人們藏身的山洞里,人們給他生火烤,熱飯吃。大年暖和透了,還要來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層又一層,準備和小年決一死戰。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頭上。小年預料大年被凍死了,就大吼一聲沖下來要吃人。只見大年一滾,帶著滿身大火躥到半空。等小年剛下到樹梢上時,大年一頭鉆進小年嘴里,順喉嚨下到肚里,放火燒起來。疼得小年手扳樹枝,兩腳亂蹬。不一會兒,小年手一松,身子橫到了樹杈上。只見他的身子上熱氣騰騰,燒得只剩下了一張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們齊刷刷地跪在當院,哭著給大年磕頭。并把裝著大年身子的小年尸體永遠掛在樹上。往后,人們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樹下給大年燒香,說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佑世代平安。
后來,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環。這一循環起個啥名呢?大家都說。大年為咱舍了命,咱永遠也不能忘了這個大恩大德。夠一個循環,就算過一年吧。人們還根據大年燒小年的辦法,仿著小年剩下的那個空殼殼,做了一個又一個燈籠。每年過節就掛在樹上,驅魔鎮邪。
小年的習俗9
11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小年”,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也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10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段寶林接受記者采訪,詳述“小年”的習俗及寓意所在。他表示,小年是正式過年的一系列準備活動的開始,人們會進行祭灶、趕塵等一系列活動,代表對新年美好的愿望。同時,這也意味著進入年關,舊時沒錢還債的人要躲債七天。
“祭灶”為主要儀式:供奉糖瓜 南方準備灶飯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灶”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儀式,更有“糖瓜粘”的說法,意味著以糖瓜粘住灶王爺的嘴。這個習慣源自流傳已久的祭灶儀式。在民間,百姓一直認為每家每戶都有上天派下來的“灶王爺”,負責監督一年中做過的好事和壞事,直到農歷二十三這一天,需返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祭灶便是送灶王爺上天的儀式。
“所謂祭,首先就需要糖瓜,實際是關東糖,源自東北,將麥芽糖之類的東西搓成圓條,切成一段一段。意即讓填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少把不好的事情向老天匯報。”段寶林笑著說,為了送灶王爺順利“上天”,還要在拜祭之后把灶王爺像燒掉。
即便如此,仍然有些窮人買不起關東糖,舊時民間流傳一句話:“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沒混好,明年再吃關東糖”便是真實寫照。同時,段寶林還說,“小年”也往往意味著進入年關。
北京原來有句話: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說的便是舊時到了小年后,沒錢還債的`人要躲債七天。同時,祭灶也有‘女不祭灶’的說法,至于當天的服飾語言之類,自然是求好,倒沒有什么特別的忌諱。
自“小年”開始準備過年:掃房“趕塵” 貼年畫剪窗花
在舉辦祭灶儀式的同時,“小年”還是正式過年一系列準備活動的開始。除了祭灶,農歷二十四就成了“掃房日”,段寶林說,這叫做“趕塵”,實際是大掃除,家里有銅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時洗澡理發,“寓意除掉過去的晦氣,迎接新的吉祥的一年。”
“二十四,寫大字”也是過小年的一種習俗。段寶林介紹,“寫大字”就是要寫春聯,比如貼在大門上的,會是類似“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之類的句子,表現美好愿望,“同時還會貼年畫、剪紙、貼窗花。”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各地過小年的具體日期并不相同,據公開資料顯示,一般北方習慣在農歷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則多選擇二十四這天。在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官三民四”的說法,做官的人要二十三過年,普通老百姓則二十四過年,而這個日期也并不一定,“比如當時原先做官的不做官了,過小年的日子或許會變。至于廣東人,就會到花市上買花,桃花、梔子花等等,同樣代表了對新年一種美好的祝愿。”
小年的習俗10
過小年概述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墻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后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谷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后,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涂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后,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后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兇。
辭灶后,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后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掃 塵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 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尸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小年的習俗11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祭灶習俗的傳說: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據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曰為:上天言好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同時,在某些地方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不過筆者對此卻持懷疑態度,因為,古代男子在家中幾乎是不下櫥的,灶王爺天天在看著女士們下櫥做飯,男士們幾乎也見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飯店之類的場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間過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儀式后,才能輪到祭拜祖宗。
灶王爺的由來:據一些史料記敘,在我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此有著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淮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據說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來我國道教的《經說》上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北京地區的歌謠則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的習俗12
小年到十五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1月20日 大寒),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臘月二十四(1月21日),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
臘月二十五(1月22日),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臘月二十六(1月23日),準備年貨,煎炒烹炸。
臘月二十七(1月24日),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臘月二十八(1月25日),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后被紅紙代替。
臘月二十九(1月26日),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大年三十(1月27日),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大年初一(1月28日),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1月29日),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1月30日),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1月31日),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2月1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日),馬到成功。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大年初七(2月3日 立春),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大年初八(2月4日),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5日),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大年初十(2月6日),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7日),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二(2月8日),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正月十三(2月9日),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
正月十四(2月10日),臨水娘娘誕辰,又稱“順天圣母”。是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2月11日 元宵節),夜照田蠶(神)。觀顏色判斷一年的豐歉,后演化為元宵節觀燈。
小年的習俗13
祭灶
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么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煙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大掃除
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備年貨
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
備新衣備春聯
準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除了買新衣新帽外,還會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于門上戶首、樓上樓下。
請賬目討賬
過年前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于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小年的習俗14
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人們祭灶的日子。人們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 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 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 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人們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 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 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 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婚嫁
過了二十三,漢族人們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小年吃什么好
祭灶節,人們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人們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小年的習俗15
北方小年的習俗:祭灶
二十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桂天燈。這是《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這天以糖餅、年糕、棗、栗、胡桃等祀灶神,他與土地一起上天去通報家中一年善惡,祈求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灶王爺一說是火神祝融,一說名髻或隗,狀如美女。反正,灶王爺、土地爺都走了,除夕夜前是百無禁忌的日子。
北方小年的習俗:吃餃子
小年,北方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
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北方小年的習俗:掃塵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六、七天了。民間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家家戶戶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
民俗專家介紹,北方稱“掃塵”,南方叫“撣塵”,都是意在清除所有污濁,將不順、不快一并清掃干凈,掃地出門,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
北方小年的'習俗:剪窗花
剪窗花、貼窗花也是小年較盛行的民俗活動。
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而農歷猴年,也少不了以“美猴王”為元素的剪紙。
北方小年的習俗:寫春聯
寫春聯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動。
春節時,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大門上、井口、牲畜圈、面糧倉、樹上,處處需要貼春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
北方小年的習俗:洗浴
過小年這天,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很多人至今仍在堅持。
【小年的習俗】相關文章:
小年的習俗03-04
小年的傳統民間習俗12-18
過小年習俗03-02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03-03
小年的由來和習俗介紹03-04
小年節日的傳統習俗12-18
北方小年傳統習俗吃什么12-19
南北方小年的不同習俗介紹03-02
什么是小年北小年南03-03
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的區別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