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專題(三)
(一)閱讀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問題
讓“責任感”與孩子的成長同行
暑假剛開始,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家長,就對讀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飯后的飯碗。開頭幾天,這個孩子做得還有些興趣,但5天后,就嚷著要父親用“獎勵”來兌現,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這位家長很頂真,堅持要孩子男諾言。他說,不在乎孩子做家務的多與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責任意識和行為。
這位家長的話頗有道理。據筆者所知,現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認”得“責任”兩字,即使對自己的生活瑣事也少有責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學校就有過政教主任幫學生洗襪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學生將更換的衣服,從外衣到內褲、襪子,周末統統帶回家讓家長代勞就更不是新鮮事,許多家長也習以為常。就是一些好學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關部門在對優秀學生候選人進行考察時,曾有意將掃帚、抹布橫在他們必經的走道上,結果絕大部分選人或視而不見,或繞道走開了,而他們在道德知識的書面試題中卻能對答如流。更令人感嘆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報上發表了“同學:你的自行車放好了嗎?”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亂停放這種不該在大學校園里出現的現象很是嚴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感到:現在一些孩子對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太淡漠了。
而在這方面,上海楊浦中學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們調查過許多著名學者專家、企業領導及先進人物,發現支撐他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責任感,于是率先從身邊的小事抓起,加強高中生責任感的培養,并作為增加德育實效性的切入口,開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師專附小采取高年級學生幫助輔導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也頗有特色。可見,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積極培養的。
人若一旦沒有責任,就會放棄現在;忽略責任,就會貽誤機會;背棄責任,就會埋沒事業。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我們的教育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們就會愧對歷史和使命。
在責任面前,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游戲人生。一個連對自己也沒有責任的人,很難想象其會對集體、國家盡責。楊浦中學名譽校長、特級教師于漪說得好,責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過讀書明理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現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對學校的沖擊很大,培養責任感顯得更加重要。我們應當使責任感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行為習慣,成為生命的有機部分,與成長和使命同行。
培養責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覺踐行,難在價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華,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觀念內化。楊浦中學的做法值得借鑒,那就是:感受現實,增加學習責任感;從小事做起,在崗位上體驗對他人的信任;與長輩對話,理解家庭責任;走向明天,將自我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這也許是責任感培養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階梯。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剛剛踏入人生的起跑線之際,讓責任感培養與他們的成長同行,會使這些未來的國家有用人才終身受益。在這方面,教師和家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責任人”,這是今天我們培養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點,更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摘自2002年8月12日《文匯報》,有刪改,作者:蘇軍)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列舉寄宿學校、優秀學生、大學生的例子證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證明“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
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什么含義和作用?
5、引用于漪的話屬于 論證,它論證了
6、第六段畫線的“也許”能否去掉?為什么?
7、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8、你認為應該如何培養人的責任感?
9、你從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啟發?
10、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證明“責任感”的重要性嗎?
(二)君子之風
英國有一句諺語:“行為美好品自高。”一個人“美貌”之動人不僅取決于他整容之姣好,同樣一個人“美德”之感人更須借重他行為之高尚。
1912年,當“泰坦尼克”號巨輪即將沉沒之際,蓋根海姆先生毅然把自己的救生衣送給了一位女乘客,而自己則系好白領帶,穿上燕尾服,“像紳士一樣”從容地面對死神。盡管他的生命結束于黑暗的海底,而他那“君子之風”卻長存于人世之間。
1957年的一天,歌曲髡梅瑟接到了一封來自俄亥俄州的信,那是一位與梅瑟素昧平生的塞迪女士寫來的。她在信中建議梅瑟寫一首以“有一天你心碎的時候,我會來到你的身旁,為你消除心靈的創傷”為主旨的歌。五年之后,梅瑟果然寫成了《與你同在》的歌。從此,《與你同在》這首歌的詞、曲作者便一直署名“梅瑟與塞迪”,版稅也對半分。因為這一條建議,塞迪及其繼承人已獲得了至少10萬美元的收益。在我看來,慷慨的梅瑟先生也不失“君子之風”。
“君子之風”,存之于心,付之于行,美則在其中矣!其實,這種高尚也決非僅存于生死名利之中。即使看似尋常的謙遜、禮讓、隱忍、寬諒,甚至只是一種善解人意,又何嘗不是一種“君子之風”呢!
1.文章從哪兩個角度闡述了“君子之風”?這從文中的哪一句可以看出?
2.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它是如何提出來的?
3.文章末段的畫線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中“付”字呼應了第一段的哪個詞?這句話語意強調的重點是什么?
4.從全文看,“君子之風”的含義是什么?
5.請從謙遜、禮讓、隱忍、寬諒、善解人意等美德中任選一種舉一個例子。
(三)
俗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唐代文學家韓愈說:“業精于勤。”學業的精深造詣來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索,勤實踐。古今凡有建樹者,無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馬克思寫《資本論》,辛勤勞動四十年,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司馬遷著《史記》,從20歲起就開始周游,足跡遍及黃河、長江流域,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歌德花了58年的時間,搜集了大量資料,寫出了對世界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的詩劇《浮士德》。我國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峰的道路上,翻閱了國內外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看書學習,演算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一個女青年堅持自學,十年如一日,終于通過考試當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勤出智慧。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臺演講時,聲音含混,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壓倒。可是他氣不餒,心不灰,為克服這個弱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演說,終于成為全希臘一個最有名氣了演說家。宋代學者朱熹講過一個故事: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每次只讀50個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后來無書不讀,成了博學之士。
實踐證明,一個人知識的多寡,成就的大小,關鍵在于勤的程度。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聰明。惟有勤奮者才能在無限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智實才,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聰明。高爾基說:“天才出于勤奮。”卡萊爾也說:“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贏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個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體會到勤的深刻含義的。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寫了什么內容?作用如何?這種寫法和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的寫法一致?
3.請在第三段和第四段段末的橫線上各補出一句總結性的話。
①
②
4.第三段和第四段都使用了事實論據,它們有什么和不同點?
5.最后一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如何?
6.最后一段畫線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7.簡要說出本文的論述結構,并指出三、四段之間的結構關系?
8.聯系自己的實際談談讀過本文之后的感受。
(四)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后面作文要求。
我曾經因為有幾個大學生迷途喪生而訪問某位登山專家。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我們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應該怎么辦?”
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我懷疑地問。
“往山頂走,固然可能風雨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起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但可能遇到爆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專家嚴肅地說,“對于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要求:
1.如果讓你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的話,請你寫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不超過20個字)
2.概括地寫出一個能證明你文章中心論點的事實論據。(不超過40個字)
3.寫出一個能證明你文章中心論點的道理論據(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都可,不必寫作者和出處)。
(五)
誠信精神與制度約束
個人信用征信這個市場經濟、信用經濟的必備要素,將對形成社會的信用氛圍,提高市民的信用意識,建立誠信精神的物質基礎,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不可否認,每個個體的誠信精神,與其教育背景、成長環境和自我修養等因素有關,但經濟學十分重視的,是制度約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誠信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制度約束而逐步養成的。經濟學認為,人有天然的趨利動機,且個體的行為差異極大,需要一個規范的制度,一方面避免個體為了趨利而侵犯他人或社會利益,另一方面,使差異極大的個體行為在公共領域有一個統一衡量的標準。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可以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需要,是信用建設和誠信精神的“基礎設施”
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社會總要通過嚴格的制度安排,使個體的收入申報、依法納稅、消費信貸和投資行為等在一個規范的、信息對稱的框架中得到監控,既保護個體利益,又維護社會利益。這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的良性運行至關重要。個人信用征信系統只是這一框架中的一個要素。為了在我逐步建立和完善這一框架,我們還要作進一步的努力。例如,在存款實名制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建立個人收入的單一賬號,這不僅對足額征稅、社會保障和反腐倡廉,而且對個人信用測量,都十分必要的。因為,一個人的信貸能力和其收入水平是高度正相關的。
建立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的實踐再次證明,在與市場經濟運行有關的制度建設方面,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用經驗,同時吸收其各種教訓,一方面使我們獲得后發優勢,另一方面可以少走彎路。在這些方面過分強調中國的特殊性,并以此為借口,延緩制度建設的步伐,將使我們錯失機遇。事實上,與市場經濟發育和深化體制改革的需要相比,我國的制度建設已經滯后,大量存在的主體行為失范和市場秩序紊亂,就是這一滯后的產物。如果在這些問題上再不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我們就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摘自2003年2月14日《文匯報》,有刪節,作者:陳憲)
1.個人誠信精神的養成有哪些因素?
2.建立制度的約束機制有哪些積極意義?
3.“這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的良性運行至關重要”一句中“這”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