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模擬測試題十二
一、積累與運用(25分)(1-8題,每題2分;第9題每空1分)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頹唐(tuí) 船楫(jí) 修葺(qì) 銷聲匿跡(nì)
B.嗚咽(yàn) 輻射(fú) 憎惡(zēng) 變幻莫測(cè)
C.崎嶇(qū) 潰退(kuì) 疊映(yèng) 英姿煥發(huàn)
D.迸濺(jiàn) 堵塞(sè) 火焰(yán) 鴻鵠之志(hú)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畸形 澎湃 散佚 洋洋自德
B.爛漫 夙愿 峰巒 眼花繚亂
C.煞白 涉獵 訓化 移風易俗
D.虛忘 羈留 淘汰 鋒芒畢露
3.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座座新建的樓房,一排排電視天線,短短三年,故鄉已經面目全非了。
B.我軍識破敵人的神機妙算,提前趕到了滬定橋,把他們消滅在河對岸。
C.看來,作者是懷著激動的心清,寫下這行云流水般的篇章的。
D.保育院的孩子,一個個都是面紅耳赤,身體棒著哩!
4.下面語段橫線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蠶絲兒那么柔和, ① ,給人一種清新、神爽、舒適之感。煙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隱若現,若幻若真, ② !
A.①飄在臉上,涼沁沁的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B.①涼沁沁的,飄在臉上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C.①軟綿綿的,飄在臉上 ②恐怕沒有哪位國畫家能揮灑出如此飄逸的筆墨
D.①飄在臉上,軟綿綿的 ②就像哪位國畫家畫出來的一幅優美的水彩畫
5.對唐詩《題破山寺后禪院》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A.詩歌描寫了清晨寺后禪院的清幽脫俗的景致,流露出頗為濃厚的禪隱傾向。
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曲”“幽”“深”等字眼表現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
C.“山光悅鳥性”描寫出大自然萬物和諧的景象,一個“悅”字,也表現了作者從中感受到的歡悅。“潭影空人心”更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在此時此刻心中塵世雜念全消的精神狀態。表現出作者消極、悲觀、避世的人生態度。
D.這首詩樸素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由此可見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取勝。
6.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 ( )
A.《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共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B.《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只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
C.《水滸傳》的中“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都與魯智深有關。
D.“煮酒論英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之間發生的故事。
7.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問題。
性格放蕩不羈并一貫譏諷當時大人物的伏爾泰,有一天將一名同輩作家贊揚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當即指出:“聽到您這樣慷慨地贊揚這位先生,我真遺憾。要知道,就是這位先生在背后經常說您的不是。”
“這樣看來,我們兩個人都說錯了。”伏爾泰說道。
伏爾泰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 。
8.根據下面提供的特定情境,請按具體要求,代其中的人物說出她想說的話。
情境材料:
李燕同學是某中學應屆畢業生,經過三年的學習生活,她對學校、老師和同學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即將畢業分別之際,她有許多話兒要傾訴。正好,班里舉行“畢業暢談會”,邀請了校長和所有任課教師參加。(不能出現校名及校長、老師、同學的姓名)
(1)她以同學、朋友的身份向同學們臨別贈言:
(2)她從學生的角度對學校有關教育教學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9.按課文原文填空
(1) ,鐵馬冰河入夢來。
(2)坐觀垂釣者, 。
(3) ,青山郭外斜。
(4)風霜高潔, 。
(5) ,陰陽割昏曉。
(6)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道盡了千載離人心愿的詞句是:
, 。
(7)《出師表》中表明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士義無反顧為國效力原因的語句是
, 。
二、閱讀(45分)
(一)閱讀《醉翁亭記》選段,回答10-13題。(8分)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翳: 去:
11.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2.概括選段大意(2分)
13.你怎樣評價(乙)段中“太守”的“醉”與“樂”?(2分)
(二)閱讀《大自然的語言》選段,回答14-17題。(10分)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10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14.概括選文第一段的說明內容。(3分)
15.選文第二段是從哪幾方面進行說明的?(2分)
16.“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這句話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3分)
17.選文第三段說明物候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2分)
(三)閱讀《感悟春天》,回答18-22題。(14分)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總是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悄悄來臨,“杏花春雨是上了名詩之頁的。歷數我經歷的幾十個春天,總是乍暖還寒,需要反反復復沖破凜冽的西風和反攻的寒潮才降臨人間,因此春光很金貴,春光也往往只能雨中窺視,總在不經意中,便進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難覓的感慨。
②珍愛春天,是熱愛生活的一種執著。這也是對照冬天的歲月,有比較而有鑒別的一種實際行動,雖然說冬天的寒冷對于世界,是凈化,是考驗,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這也是一種反襯和折射:沒有堅冰,誰去認可紅梅的爛漫?沒有白雪,誰去判定青松的高潔?但是那似乎是哲學的命題和詩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眾的,才是為偉人和凡人、詩人和農人共同承認和贊美的。
③誰不承認春天是美好的?“通物盡歡欣,愛春非獨我”,詩人白居易這樣說的,翻翻一部唐詩吧,那里面盡有李白、杜牧、韓愈、李賀們對春的感慨。擺著道學面孔的人們,是不是不詠唱春天呢?北宋理學家程顥寫下了《春日偶成》還成了《千家詩》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對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吟唱了“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春日》詩。和尚是講究四大皆空的佛門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動“凡心”。南宋的志南和尚寫下了這樣的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中國的古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們從各個角度歌唱春天,為春風、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鳥、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盡情歌唱,進而從欣賞春天寫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風,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這可以說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果這位生在封建時代的女子奈何不了這種生活的話,那么現代的那位美國哲人桑塔耶那則更有甘愿為春天俘虜的意味了。這先生長期在哈佛教書,五十歲那年的春日,有一天在講臺上,偶有知更鳥飛來,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個春天的到來。他回過頭來,對學生們說,我與陽春有約!沖出教室,開始了他云游歐洲大陸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們每個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開啟人們的感情之源,心靈之泉,難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