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中學2005級高一語文階段測試
語 文 試 卷
(實驗班學生用)
本試題共100分,時間120分鐘。其中第Ⅰ卷18分,為單項選擇題;第Ⅱ卷82分,為主觀題。
第Ⅰ卷(18分)
一、(12分,每小題2分)
1. 下列各組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摭拾 (zhí) 熨(yù)帖 小心翼翼(yì) 揮斥方遒(qiú)
B.戕害(qiāng) 熾(zhì)烈 不屈不撓(ráo) 魂牽夢縈(yíng)
C.愜意 (qiè) 駑馬(nú) 鍥而不舍(qì) 飲鴆止渴(jiù)
D.粗獷 (kuàng) 田塍(chéng) 目光炯炯(jiǒng) 不可勝(shèng)數
2. 下列各組中字形均正確的一組是:( )
A.弦律 饋贈 鎩羽而歸 盤根錯節 鞭辟入理
B.詭秘 寒暄 良辰美景 融會貫通 免予處分
C.敷衍 坐談 并駕齊驅 漫不經心 繼往不咎
D.崢嶸 籠絡 哀聲嘆氣 按步就班 拾人牙穢
3. 下列各句中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A.我不知道今天為什么會這么熱?按照慣例,現在該是穿秋裝的時候了。
B.“你們該帶的物品都帶齊了嗎?同學們!崩蠋熡H切地詢問已經上車的同學。
C.“這個城叫什么名字?”我問這位躺在我旁邊的人。
D.“該死的,”司機大聲地回答:“你們已經解除燈頭管制了嗎?”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
①王曉華外語能力和攻關能力很強,被學校 到國際交流處負責外籍教師的引進和管理工作。
② 天氣惡劣,這些初到廬山的外國朋友還是游興盎然。
③有時她偷偷塞一點口香糖、瓜子什么的給小王,小王不想要,又不便當眾 。
A.委任 不管 推卻 B.委派 盡管 推卻
C.委任 盡管 推諉 D.委派 不管 推諉
5. 下列各句成語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 )
A.在寫作中,文不加點,只能使意思變得模糊,并可能使正確的意思變得不正確。
B.譚嗣同是甘為變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確乎少了些剛烈。
C.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
D.一個月后,他的病逐漸好起來了,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
6.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 )
A.專家認為,減少煙害,特別是勸阻青少年戒煙,對預防肺癌有重要意義。
B.這家醫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的治療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建立了細胞動力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C.有的兒童文學偏重于教育和理性,過多地注入了成人思維,孩子天性中的愛游戲、愛幻想被忽略了。
D班主任欣老師把我們班的幾個干部召集到辦公室開會,研究校運會的宣傳工作。
二、(6分,每小題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考古學家在山西省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歷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中條山橫亙于山西南端,這里山勢和緩,并沒有想像中的懸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運盆地,南面是黃河谷地。從侯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這兩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叭A”字得自華山。“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岳之體也”,古人把中條與華山看作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華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的兩面。歷史文獻中說中條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東一帶是“有夏之居”?磥硐某牡赜,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地理學強調“人地關系”,夏族與中條的“人山關系”也應當具有獨特的內容。已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至少,中條山有豐富的銅礦,中部北側又有巨大的鹽池。歷史地理學家關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論述已經很多,而山脈如何對文明做出貢獻尚缺乏討論。
山間奇材,往往是山脈的重要價值所在。不過,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于阻隔或護衛。從宏觀人文地理格局上觀察,從中條北面翻越到南面與從南面翻越到北面,意義是不一樣的。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比較封閉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發展,就必須沖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條,進入黃河谷地,進而東向伊洛,春秋時代的晉國走的就是這樣一條強國之路。反之,從南面北越中條,往往是強者的入侵行為,商朝勢力曾向北擴張,雖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意義,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會巨變。
史書所記堯舜的傳說多在中條以北,這或許暗示著夏族的淵源所在。因為夏朝的影響力的強大,汾運盆地便成為法統觀念上的崇高區域。商人滅夏,定要翻越中條占有汾運盆地,意義不僅是獲得這片肥田沃土,還要在法統觀念上最后征服夏人。從動態地理格局上觀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勢力翻越中條的一個進退據點。
7.下列作為文中畫線部分的證據,錯誤的一項是
A.山西南端的中條山山勢和緩,并沒有想像中的懸崖峭壁。
B.中國在古代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
C.古人早已看出中條山與華山本為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
D.考古學上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地兼中條山南北兩面。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關于中條山脈如何對中國文明做出貢獻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中條山的意義在于聯結汾運盆地和黃河谷地。
C.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盡管群山環繞,比較封閉,仍不失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統觀念上滅夏,占有汾運盆地,垣曲無疑是一個必經之地。
9.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自然屏障的中條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護衛著夏人的安全。
B.相對而言,歷史地理學界對“人河關系”的研究較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晉人向南翻越中條,不僅具有改朝換代的政治意義,也是了不起的社會巨變。
D.歷史文獻中關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記載,說明夏族發祥于汾運盆地。
第Ⅱ卷(82分)
三、文言文閱讀(14分)
(一)語段翻譯(8分)
10. 把《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2分)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補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曷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鼠,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②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尤遠,若之何去夫貓也?”(6分)
譯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二)語段閱讀(6分)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1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是意動用法的一項是
A、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B、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C、侶魚蝦而友糜鹿
D、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13、譯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不是曹操圍困周瑜的地方嗎?
B、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來是一世的英雄啊,現在又在何處呢?
C、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是這樣不停地奔流,但其實沒有流走。
D、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是自然界的無窮無盡的寶藏。
1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 同情曹操不遇于時
B、 贊頌曹操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
C、 慨嘆人生無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貶的心志。
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題。
合 歡 樹
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拔夷菚r可能還不到十歲呢!蔽衣牭煤軖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