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模擬測試題一
一、積累與運用(25分)(1-8題,每題2分;第9題每空1分)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斗笠(lì) 霎時(shà) 瘦瘠(jǐ) 觸目傷懷(chù)
B.宛轉(zhuǎn) 狂舞(kuáng) 歸宿(sù) 天涯海角(yá)
C.憔悴(cuì) 大廈(shà) 污穢(suì) 熠熠奪目(yì)
D.躊躇(chóu) 慫恿(sóng) 綻裂(zhàn) 抑揚頓挫(cuò)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童稚 虛妄 黃暈 鞠躬盡粹
B.怪僻 不屑 惆悵 迷惑不解
C.叢莽 霹靂 徘徊 同舟共濟
D.孤寂 熱忱 渾沌 鮮為人知
3.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改革開放,使廣告從剛剛開啟的國門擠進中華大地,并以前無古人的速度在這古老土地上 扎根,開花,結果。
B.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殘害讀書人的始作俑者。
C.政府要真正轉變職能,非要對現有機構進行徹底的改頭換面不可。
D.班里不良現象已蔚然成風,再不治理就會帶來嚴重后果。
4.下面語段橫線處應填入的恰當句子是( )
我看用太陽的光輝來比喻我們黨所領導的六億五千萬人民群眾所從事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再恰當不過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這一點是理解得很深刻的。 這都是很明顯的例證。
A.他們用“黑夜”來形容過去剝削階級的統治;他們以“長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來渴望解放;他們以“東方紅、太陽升”來形容我們偉大事業的朝氣勃勃;他們以“如日之恒”來祝福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的日益發展和鞏固。
B.他們以“長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來渴望解放;他們用“黑夜”來形容過去剝削階級的統治;他們以“東方紅、太陽升”來形容我們偉大事業的朝氣勃勃;他們以“如日之恒”來祝福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的日益發展和鞏固。
C.他們以“東方紅,太陽升”來形容我們偉大事業的朝氣勃勃;他們以“如日之恒”來祝福我們黨領導的偉大的日益發展和鞏固。他們用“黑夜”來形容過去剝削階級的統治;他們以“長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來渴望解放。
D.他們以“如日之恒”來祝福我們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的日益發展和鞏固;他們以“東方紅,太陽升”來形容我們偉大事業的朝氣勃勃;他們以“長夜漫漫何日旦”的心情來渴望解放;他們用“黑夜”來形容過去剝削階級的統治。
5.對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一詩,賞析有誤的是( )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A.詩的開頭兩句起得突兀,他說:“以前的日子棄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現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滿煩惱憂愁”,開門見山地展示了這首詩的基調。
B.此詩開頭兩句展示了這首詩的基調,但并沒延續著寫煩說憂,而是展現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寫春季天高氣爽,萬里長風中雁群高飛,面對著這樣開闊的景致,可以在高樓上把盞痛飲。
C.結尾兩句說在這個社會里理想不能實現,詩人將解除煩憂、獲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這雖是一個渺茫的幻想,但表現了他那不甘沉淪的、豁達樂觀的精神。
D.此詩開頭兩句用散文句法表達內心濃重的煩憂,詩的中間部分起伏跌宕,開闔變化,充分體現了詩人內心有無法解開的煩憂之結。
6.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為梁山好漢“智取生辰鋼”出謀劃策的重要人物是( )
A.公孫勝 B.宋江 C.晁蓋 D.吳用
7.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問題。
有一次,張作霖應邀參加一個酒會,席間,一日本名流拿出筆墨請他賞幅字畫.他揮筆寫下了一個大大的虎字,落款是“張作霖手黑”,然后擲筆而起。眾人一陣喝彩聲。這時,秘書對他小聲說:“大帥,你的‘墨’字下少了個‘土’,成了‘手黑’了。” 張作霖把眼一瞪:“我還不知道‘墨’字下有個‘土’嗎?這是寫給日本人的,不能帶“土”。
請說出張作霖所說話的言外之意是 。
8.下面是兩個寓理于物的例句,請你另選一件物品(例如“鏡子”、“風箏”……),寫一個既符合物品特點,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句(1)蠟燭: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淚多命短。
(2)月亮:正因為有圓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仿句:
9.按課文原文填空。
(1)斯是陋室, 。
(2) ,其不善者而改之。
(3)僵臥孤村不自哀, 。
(4) ,禪房花木深。
(5)沉舟側畔千帆過, 。
(6)《紅樓夢》中林黛玉用“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來感慨自己的命運,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卻以 “ , 。”為喻來表明自己的心志,兩者對人生的感悟是何等的不同。
(7)即使身處荒漠絕域,亦能欣賞到常景常物中難得體味的孤獨蒼涼之美。這句話讓你聯想到了唐代詩人的哪句詩? , 。
二、閱讀(45分)
(一)閱讀《桃花源記》選段,回答10-13題。(8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具: 足:
11.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2分)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文中寫村中人自云一段話,有什么作用?(2分)
13.這段話結尾寫“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在情節發展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二)閱讀《中國石拱橋》選段,回答14-17題。(11分)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⑤由于各拱相聯,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贊的。它地處入都要道,而且建筑優美,“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14.概括第1段文字說明的中心。(3分)
15.文中加點的“幾乎”能否去掉?為什么?(2分)
16.文中劃橫線句子運用了的哪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7.選文第②段引用馬可波羅的贊語和“盧溝曉月”都為了說明什么?(3分)
(三)閱讀《楓葉如丹》,回答18-22題。(13分)
楓葉如丹
袁 鷹
春天,綠的世界。
秋天,丹的世界。
綠,是播種者的顏色,是開拓者的顏色。人們說它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綠得更濃,更深,更密。生命在豐富,在充實。生命,在蟬鳴蛙噪中翕動,在熾熱和郁悶中成長,在雷鳴雨驟中經受考驗。
于是,涼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