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成人高中語文復習檢測題
(2005年12月)
(二)
一、 選擇題
1、“仰視天門窔遼”此句中“窔”字的正確讀音是: ( )
A yāo B yáo C jiāo D jiǎo
2、“三國演義”中“演”字的解釋是: ( )
A 演武 B 演出 C 演變、發揮 D 演示
3、對下面句子中引號作用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血肉造成的“機器”,終究和鋼鐵造成的不同。
A.表示強調。 B. 表示著重論述。
C.表示直接引用。 D. 表示特殊含義。
4、下面各項中作家和作品對應有錯的一項是( )。
A. 朱自清《荷塘月色》 B.蒲松林《聊齋志異》
C. 陳壽《鴻門宴》 D.曹禺《雷雨》
5、下面加點字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 貽笑大方(遺留) B. 盛贊(盛大)
C .生殺予奪(給予) D 真諦(道理)
6、“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此句的修辭手法是: ( )
A 對偶 B 對比 C 排比 D比喻
7、“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此著名詩句出: ( )
A 《西風歌》 B 《鄉愁》 C 《祖國》 D 《再別康橋》
8、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在公文中應用: ( )
A 通知 B 公告 C 通告 D 通報
二、填空題
1、議論文的“論點”,指的是: 。
2、議論文的就是 ;它包括兩大類,即: 、 。
3、“游說那些無力‘飼養’可又不忍心讓他們的兒女餓死的同鄉”中“飼養”的含義是: 。
4、《景泰藍的制作》是以 為順序的說明文,主要說明了 ,掐絲, ,燒藍, , 共六道工序。
5、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魯迅先生指出:“拿來”與“送來”有著本質的不同,“拿來”的實質是:
。
6、“我們很多同志坐井觀天,孤陋寡聞。”此句中“孤陋寡聞”的解釋是: 。
7、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就是: 。
8、《涉江》中最后一段“鸞鳥鳳凰,日以遠兮”這句話是一種比喻,它的含義是: 。
三、閱讀題
閱讀下面幾個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秋天,( )什么地方的秋天,是好的;( )啊,北國的秋,( )特別地來得清,來得,來得悲涼。我的為遠千里,要從杭州趕到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飽賞一賞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 )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 )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 )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通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資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利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1、選擇恰當的關聯詞語填空。
①或 ②不管 ③無論 ④但是 ⑤但 ⑥卻 ⑦可是 ⑧盡管 ⑨并且 ⑩總是
2、劃橫線的句子在表現文章中心方面有什么作用?
3、本文先自課文《 》,作者 。
4、“我的不遠千里中”的字和文言文中虛詞 “ ”相當。
5、“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一句的“秋”的意義是: 。
A是特指南國的秋。
B.是特指,指北國的秋
C.是特指,指江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
D.是泛指秋天、秋色。
(二)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只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
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①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旋的水面。這里叫做虬在灣:據說虬早已被呂洞賓度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我們繞過虎山,站在壩橋上,②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喑惡叱咤,似有千軍萬能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著一幅沒有經緯的精致的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1、這段文字主要寫了: 。
2、加“﹒”的動詞“裹”的表達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