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總復習專題訓練
文言文訓練題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
(1)懲山北之塞 懲: (2)汝心之固 固: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處劃線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準確表現說話者的不同語氣。
(1)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2)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將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 、 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并主要運用 、 的描寫手法來表現情節內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不少于2個。
(1) (2)
5、讀完這則故事后,有人認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為愚公確實很愚,而智叟才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
(二)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丈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丈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6、解釋下列帶點的詞。
(1)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乎: 稱:
(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善: 浩然:
7、選文以孟子和太史公為例,談到寫文章的人要善于“養氣”,你認為他們兩人養氣的途徑是否相同?(用自己的話回答)說說理由。
答:
8、翻譯句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9、除文中作者的觀點外,你認為寫“文章”時“養氣”的方法還有哪些?(3分)
答:
(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份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10、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許先帝以驅馳:
③深入不毛: ④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