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2006年高三質量檢查語文試題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說明: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Ⅰ卷答案填入“答題卡”,第Ⅱ卷答案寫在“答題卷”上。考試結束后,只須上交“答題卡”和“答題卷”。
第Ⅰ卷(選擇題 共24分)
一、(l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這個塔怎么是斜的?會不會突然倒掉呀?”參觀山西應縣木塔的游客,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
應縣木塔建于遼代,它建在四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通高六十七點三一米,底層直徑為三十點二七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層。它是我國古代高層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結構佛塔。全塔逐層立柱,近60種斗拱相互交錯,集我國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管理人員介紹,“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木塔屹然不動’。民國時期打仗,也曾有一枚炮彈擊中了木塔,雖然損壞了幾根梁柱,但依然沒有倒塌之憂”。
專家說,這應該歸功于木塔采用了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用小規格的木料組成宏大的塔身,精巧的空間結構體系近似于當今一些高層建筑;以及這座木塔構件繁多,用料超過5000立方米,而所有構件的用料尺寸只有6種規格,用現代力學的觀點看,每種規格的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是近乎優化選擇的尺寸,古代工匠在選料方面所達到的水平,令現代人為之驚嘆;另外,當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獨特氣候,也功勞不小。
不過,木塔雖然沒有倒,但也已經傾斜多年了,像個垂垂老者,一二層木材不堪重負,如柱頭、房梁等很多關鍵部位都已發生扭曲和斷裂。
鑒于木塔的現狀,2001年國家文物局決定,正式向全國文物界以及工程技術界的專家學者征集維修方案。
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已完成了塔基鉆探、殘損現狀測繪、地震地質測試勘察、荷載及風力研究等前期項目,初步提出了落架大修、抬升上部修繕、現狀加固三種修繕方案。第一個方案能較為徹底地解決木塔殘損后修繕和加固等問題,但施工周期長,對原有結構改變較大。第二個方案是現代科技與古建筑修繕傳統方法相結合的典范,且抬升裝置科技含量高,技術可行性很強,能保持木塔上半部原狀不動。抬升以后第一、二層殘損較多的構件可用解體維修方法予以加固,但費用會較大。第三個方案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對殘損構件提出了加固措施,投資較低,但未能解決木塔殘損及荷載能量不足等問題。
專家們傾向第一、二方案的較多,尤以第二種方案呼聲最高。中國城市規劃理事長、著名建筑師周干峙院士經過現場考察論證后認為,落架大修雖然在技術上比較成熟,也能保證修好后恢復原貌,但畢竟少了原汁原味。歷史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保留了許多歷史信息,這在修復中應謹慎對待,只有盡可能少地改變原物,才能盡可能多地保留這些信息。
究竟采取哪種形式,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說,鑒于木塔在世界古建筑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文物局將把最后的修繕方案報請國務院審批,并申請專項維修經費。(人民網)
1.根據文意,下列應縣木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理由,錯誤的一項是( )
A.應縣木塔建在四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
B.應縣木塔是我國古代高層木結構建筑的代表。
C.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且年代最久的木結構佛塔。
D.應縣木塔有近60種斗拱,集我國古代建筑斗拱之大成。
2.根據文意,不屬于應縣木塔歷經大地震和炮擊卻屹然不動沒有倒塌之憂的原因的一項是( )
A.應縣木塔具有精巧的空間結構體系。 B.構件繁多,用料超過5000立方米。
C.古代工匠對建筑材料的精心選擇。 D.當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獨特氣候。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應縣木塔外觀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層,實為九層。
B.建筑結構設計的不合理,使木塔像個垂垂老者,不堪重負。
C.落架大修,最大的不足在于無法保證修好后恢復木塔原貌。
D.周干峙院士主張采用第三種方案解決木塔的修繕問題。
4.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當今一些高層建筑效仿了應縣木塔用小規格的木料組成宏大的塔身,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
B.應縣木塔所有構件的用料尺寸均能符合受力特性,超越了現代人在選料方面所達到的水平。
C.應縣木塔如果實行抬升上部修繕后,人們可以看到一座原狀不動、原汁原味的木塔。
D.就能夠有效地延長應縣木塔的壽命而言,落架大修方案是應縣木塔的最佳修繕方案。
二、(l2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題。
任光祿竹溪記 [明]唐順之
余嘗游于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自絕徼海外奇花石無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斬竹而薪之。其為園,必購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難致而又多槁死,則人益貴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嗚呼!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人所貴。然窮其所生之地,則絕徼海外之人視之,吾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素不產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師人之寶之者,是將不勝笑也。
語云:“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祿任君治園于荊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
余以謂君豈真不能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于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而貴之?不過欲以此斗富,與奇花石等爾。故京師人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長于紛華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馬、僮奴、歌舞,凡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與人交,凜然有偃蹇孤特之氣,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萬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間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雖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芟而去焉 芟:鋤除 B.然窮其所生之地 窮:探求
C.以為絕無聲色臭味可好 臭:氣味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溺愛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B. 暇則與客吟嘯其中 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C. 甥其為我記之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D.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7.下列各句劃橫線部分,與“……亦何常之有乎”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或千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 。 B.大王來何操?
C.余舅光祿任君治園于荊溪之上。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題名為“記”,中心事件是作者舅舅光祿任君治園植竹,但作者卻把重點放在議論上,通過對比、襯托,表達文章的主旨。
B.這篇小品文,多記竹溪景物,并借題發揮,通過人們對待竹子的不同態度的對比,針砭了世俗盲目貴竹、賤竹,贊揚了任光祿君孤高獨立的人品。
C.文章第三段引用俗語,說明世上評價人、物的標準,是以遠近多寡而論高下貴賤。作者用反詰語氣,表達了他對世俗偏見的不滿之情。
D.作者主張文章要有獨特的思想,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縛。《竹溪記》別具一格,體現了他的文風。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126分)
三、(20分)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京師人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3分)
譯文:
⑵人去鄉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2分)
譯文: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