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卷
高 三 語 文 2006.1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本人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填在答題卡上。
2、第Ⅰ卷的答案必須用2B鉛筆填涂;第Ⅱ卷必須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在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只交答題卡。
第Ⅰ卷(選擇題 共42分)
一、(18分,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組是
A.福祉(zhǐ ) 朝暾(tūn) 譎詐(jué) 驚魂甫定(fǔ) 佇立(zhù)
B.雜役(yì) 釁鐘 (xìn) 贍養(shàn) 妍媸畢露(chī ) 歡謔(xuè)
C.思忖(cǔn) 口訥(nà) 塵滓 (z ǐ ) 面面相覷(qù ) . 猿猱(náo)
D.赧然(nn) 喧豗(huī) 逾垣(yuán) 將進酒(qiāng) 荊杞(q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覺解 目不瑕接 深惡痛絕 正其義不謀其利
B.僭位 誠惶誠恐 蕓蕓眾生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C.染指 明察秋毫 緣木求漁 仰之弭高,鉆之弭堅
D.聚訟 斷壁殘垣 專心致志 一言以敝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___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②縱使叛逆篡位也還要邀請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這時的戰事還未___全民,不致于使父母兄弟妻子離散。(黃仁宇《孔孟》)
③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______教條____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馮友蘭《人生的境界》)
A.滋養 波及 及其/和 B.滋養 波及 以及/或
C.滋生 涉及 及其/或 D.滋生 涉及 以及/和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一切鋪墊都已顯現的情況下,2006年必定是“寶潔”大顯身手的一個好年頭,“飄柔”則是首當其沖的先鋒品牌。
B.假如您是一個遭遇挫折或失敗、立志“東山再起”的人,您可要擺正心態,調整心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哇。
C.有些“老板”“老總”嗜好賭博,常常一夜之間傾家蕩產,輸得衣不遮體,只得窮極無聊,乞討街頭。
D.楊臣剛帶著新書《老鼠愛大米》到南京簽售的時候,感慨頗深地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每首歌紅了之后都會出現一些盜版和炒作!
5.下列各句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1921年12月,魯迅先生寫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被譯為幾十種文字,國內外傳播),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B.意識流小說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靈世界,往往通過作品中人的內心獨白與自由聯想來發掘人的內心深處的奧秘。
C.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D.李白的詩飄逸豪放,語言流轉自然,其古體詩和七絕尤為后人稱道;杜甫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極其精練,尤長于古體詩與律詩。
6.下列對文學常識與課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先秦歷史散文以歷史題材為主,如《左傳》《國語》《戰國策》等。
B.《孔孟》一文認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蕩悠閑,輕松愉快,孟子則凡事緊張;孔子主張性善論,孟子則以為性惡來自先天;孔子對“禮”非常重視,孟子則不大拘泥于“禮”。
C.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與《紅樓夢》,等等。
D.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流行于20世紀20-70年代,包括表現主義(如卡夫卡的《變形記》)、意識流(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誕派(如伍爾夫的《墻上的斑點》)和魔幻現實主義(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二(12分,每題3分)
閱讀下文,完成7-9題。
先秦哲學家荀子寫過一篇文章,叫《勸學》。他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他說:“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边@話運用到藝術美上就是說:藝術既要極豐富地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煉,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現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藝術表現里有了“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應“拔萃”。又全又粹,這不是矛盾嗎?然而只講“全”而不顧“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主義;只講“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才能謂之美,正如荀子兩千年前所說的那句精辟之語。
清初文人趙執信在他的《談龍錄》里有一段很生動、很形象的說明:這全和粹、虛和實辯證的統一,才是藝術的最高成就。他說:
錢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在司寇(漁洋)宅論詩,日方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彼究苓又唬骸霸娙缟颀,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者耳!”余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洪日方思重視“全”而忽略了“粹”,王漁洋依據他的神韻說看重一爪一鱗而忽視了“全體”;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藝術的表現正在于一鱗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體宛然存在,不削弱全體豐滿的內容,把它們概括在一鱗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見一個世界。這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不是自然主義的,也不是形式主義的。但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像趙執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ü澾x自《中國古代藝術中的虛與實》,略有改動)
7.根據文意,下列對“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粹”側重講藝術應通過提煉,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現生活和自然;“全”側重講藝術應當豐富而全面地表現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藝術表現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藝術表現中的豐富與全面。
C.“全”對應于“實”,“粹”對應于“虛”,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難以“出類拔萃”。
D.在藝術中,“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否則就不能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創造美好的藝術品。
8.作者為什么說“這是大大的誤解”?根據文意,下列句子能夠作出正確回答的一項是
A.古代那些雕塑繪畫等藝術作品,都是自然主義的刻畫現實。
B.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C.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
D.古代優秀畫中的龍,雖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藝術只有既全面而豐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生活與自然,才能稱之為美。
B.藝術創造中如果只講“全”而不顧“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義的道路。
C.在“詩如畫龍”的討論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漁洋、趙執信三人的基本觀點。
D.荀子在兩千年前就明確提出過,藝術創造應當注重“洗盡塵滓,獨存孤迥”。
1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就詩歌而言,要想寫出“一鱗一爪”而沒有支離破碎之感,能給人以完整的”龍”的感覺,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條完整的“龍”在。
B.通過提煉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見一個世界,“一葉、一花、一世界”,這屬于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C.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由實見虛,由“粹”到“全”,表現站得高才看得遠的生活哲理。
D.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就是從一鱗一爪里顯示全體,也就是“全”和”粹”的統一與結合,“虛”和”實”的相生與相成。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胡質字文德,楚國壽春人也。少與蔣濟、朱績俱知名于江、淮間,仕州郡。蔣濟為別駕,使見太祖。太祖問曰:“胡通達,長者也,寧有子孫不?”濟曰:“有子曰質,規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良綜事過之。”案胡氏譜:通達名敏,以方正征。太祖即召質為頓丘令。
入為丞相東曹議令史,州請為治中。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隙。遼見刺史溫恢求請質,質辭以疾。遼出謂質曰:“仆委意于君,何以相辜如此?”質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貪,奔北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武伯南(武周字伯南,沛國竹邑人)身為雅士,往者將軍稱之不容于口,今以睚眥之恨,乃成嫌隙。豈能終好?是以不愿也。”遼感言,復與周平。
太祖辟為丞相屬。黃初中,徙吏部郎,為常山太守,遷任東莞。士盧顯為人所殺,質曰:“此士無仇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見其比居年少,書吏李若見問而色動。遂窮詰情狀,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軍功賞賜,皆散之于眾,無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將士用命。
遷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吳大將朱然圍樊城,質輕軍赴之。議者皆以為賊盛不可迫,質曰:“樊城卑下,兵少,故當進軍為之外援;不然,危矣!彼炖毡R圍,城中乃安。遷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廣農積谷,有兼年之儲,置東征臺,且佃且守,又通渠諸郡,利舟楫,嚴設備以待敵。海邊無事。
性沉實內察,不以其節檢物,所在見思。嘉平二年薨,家無馀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軍師以聞,追進封陽陵亭侯,邑百戶,謚曰貞侯。子威嗣。
(《三國志卷二十七胡質傳》)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案胡氏譜:通達名敏 案:通“按”,查考
B. 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隙 隙:隔閡,嫌怨
C.奔北知其不怯 北:潰敗,敗逃
D.質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