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2005-2006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調研測試
高一語文試卷 2006.1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 共39分)
一、(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粗糙(cāo) 裊娜(nuó) 翹首(qiáo) 自艾自憐 (yì)
B.殘骸(hái) 苔蘚(tāi) 餓殍(piǎo) 羽扇綸巾(guān)
C.岑寂(cén) 朱拓(tà) 熨帖(yùn) 氣息屏窒(bǐng)
D.炮烙(páo) 蟄居(zhé) 窒息(zhì) 別出機杼 (shū)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詭秘 歷盡滄桑 沉思瞑想 鎩羽而歸
B.恪守 蓊蓊郁郁 鉤心斗角 鼓惑人心
C.寒喧 以逸待勞 沸反盈天 亙古不變
D.氤氳 焚膏繼晷 凝眸遠眺 忐忐忑忑
3.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組是
A.下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舊事、成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簡直)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沒有) 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 少不更事(經歷)
C.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掛) 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慰問)
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體和容貌)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味)
D.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邊際)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結交,親附)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趨向) 君子生非異也(稟賦)
4.下列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的、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躡手躡足,用他冰冷的手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B.愷撒、西塞羅、馬可奧勒留的胸像復制得惟妙惟肖,深黃的顏色,古希臘、古羅馬的氣派,威嚴地靠墻一字排開。
C.--“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句名言的創作者是楚霸王項羽,但他自己功成名遂,并沒有讓自己的話成為現實。
D.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遠方的幻想。前方使他們興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癡如醉的狀態。
5.下列句子中有語病的一項是
A.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
B.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欲落下淚水。
C.八年不是一個小數目,八年內的一切,難道你只憑一雙肉眼,就都能辨別出來嗎?
D.不論怎么說,我的親生兒子當上大尉和炮兵連長了,這可不是馬馬虎虎的!而且還得到了那么光榮的勛章。
二、(9分,每小題3分)
6.下列對語段中劃線句子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靜。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獨坐在發出黃光的菜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干干凈凈了。魂靈的有無,我不知道;然而在現世,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我靜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 (魯迅《祝福》)
A.表達了“我”認為祥林嫂活著無依無靠,受苦受窮,死了倒是一種解脫的想法。
B.這是反語,表達了“我”對祥林嫂的悲慘遭遇雖同情卻又無奈的內疚之情。
C.這是反語,表達了“我”對祥林嫂的同情和對魯鎮那些闊人、麻木的人的憤恨。
D.這是“我”對造成祥林嫂悲慘命運黑暗社會的憎恨而發出的激憤而沉痛的反語。
閱讀《我與地壇》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8題。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身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里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候,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哪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有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風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史鐵生《我與地壇》)
7.下列對劃線的句子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不能理解古園的人指一些不懂得古園積淀的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人。
B.“誰也不能改變的東西”指的是在古園這一特定環境中自然和人文因素構成的文化氛圍。
C.不能理解古園的人只能改變古園外表的裝飾,而不能改變它的建筑總體結構和布局。
D.歷史上保留下來的文化遺跡不能因時代變遷而被任意改變,因為人們在它的原貌中能夠得到歷史文化的感悟。
8.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意在表達古園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有著重大的啟迪作用,蘊含著“人生易老天難老”感慨。
B.作者分別用春夏秋冬四季景物來表現大自然按照它的時間規律循環往復,體現“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道理,用以觀照自己的心靈。
C.作者以古園悠久的歷史變遷來暗示人生道路和命運的變化,詮釋“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歷史規律。
D.作者認為,從太陽、動物、植物、天氣和人的活動構成 “天人合一”的古園特有的濃厚文化氣息看,地壇是進行人生思考的極好場所。
三、(15分,每小題2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0題。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六國論》)
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 吾嘗終日而思矣
B.李牧連卻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 使六國各愛其人
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故為之文以志
10.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B.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
閱讀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11-13 題。
羅君之為江都,以誠心為主,恥言鉤距惠文(1)之事。凡民有訟,曲直徑決于前,不以屬吏。詿誤(2)若小過,輒誨諭遣去。視鰥寡孤獨之有失其所者,如己致焉。黎明視事,入夜猶不已。或譏其太勞君曰與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