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5~2006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聯考高三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總分:150分)
命題人:張本良(省泰州中學) 陸莜梅(省黃橋中學) 沈玉榮(省興化中學)
審題人:張正耀(興化楚水實驗學校) 石文虎(省泰州中學)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分兩部分,第Ⅰ卷為選擇題,第Ⅱ卷為非選擇題。
2.所有試題的答案均填寫在答題紙上(選擇題部分使用答題卡的學校請將選擇題的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題卡上),答案寫在試卷上的無效。
第Ⅰ卷 (選擇題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拾掇 啜泣 氣息 然 時作時輟
B.綺麗 漣漪 風光旖旎 掎角之勢
C.裨將 睥睨 稗官野史 縱橫捭闔
D.匱乏 潰敗 功虧一簣 振聾發聵
2.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一個有遠大報負的人,往往能從容面對困境,戰勝挫折,勇往直前,終成大器。
B.形形色色的資格證書成為大學生尋找理想工作的新法碼,于是高校校園里掀起了一
股考證熱。
C.得知常年在外的兒女們今年回來過春節,王教授老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D.憑心而論,許多國產電視連續劇質量中等,雖經媒體炒作宣傳,但難以成為熒屏收
視熱點。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高考命題歷來都重視穩定性和探索性,沒有穩定就會給社會心理帶來巨大的沖擊;
沒有探索就不能與時俱進,推進基礎教育改革。
B.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又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兩者
交相輝映,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愿望。
C.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的《語文讀本》,一時間人們
議論紛紛,閃爍其詞。
D.“梅蘭芳”走進日本動漫,在應用現代手段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方面,日本同行
已風行一時,國內原創動漫業界更應有所作為。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以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包含多種元素的綜合體,它不僅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工具,而且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B.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紛紛增加了石油儲備,我國也應盡快建立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C.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D.目前,少數政府網站變成花架子的現象在全國較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趕時髦,“跟風上網”,而網絡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沒有及時跟上。
二、(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①人類應建立與洪水和諧共處的防洪減災體系。人類應將洪水與洪災加以區別:江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類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災則主要是由于人類開發利用江河沖積平原而產生的問題,應當由人類自己加以解決。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可以修建適當的水利工程,開發利用江河的沖積平原,但要避免過度和不合理的開發,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和諧共處。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標準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標準的防洪工程體系的基礎上,還要有計劃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備在發生超標準洪水時,為洪水讓出足夠的蓄泄空間。
②人類為了發展社會經濟,必須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屬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水土資源;而為了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又必須適當維持周邊的生態系統,以維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因此,必須研究如何與周邊生態系統合理地分享水土資源的問題,人與水土資源應和諧共處。
③就水資源來說,過去我們以為,水利工作的目標就是盡可能地控制、開發、利用水資源,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后,我們逐步認識到必須兼顧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資源。由此而發生的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來解決。要通過高效、節水、防污的社會經濟模式,通過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達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
④土地資源也有合理配置和利用的問題。人類占有、改造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土地資源。但是,這種占有和改造必須適度;否則,將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從而威脅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⑤防沙治沙的對象應當是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而不是改造現有的沙漠。沙漠和土地沙化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沙漠是地球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類不能也不應消除的;沙化則是人類不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災害,是人類應當也可以防治的。這些荒漠化土地是在干旱化的氣候背景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造成的。
⑥在地球表層,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它不僅支持河流內及其兩岸走廊的生態系統,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級的支流組成地球表層的各個水系,是地球水循環的陸面主要通道,它為陸地的各個生態系統輸送物質和能量,也是陸地和海洋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說,它是地球表層的脈絡。在過去的水利工作中,沒有重視和研究河流的生態功能,沒有從生態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變化的規律及其作用,這是我們應吸取的教訓。
(節選自《文匯報》)
5.關于“洪水”和“洪災”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可以最終戰勝、消滅洪水。
B.洪災是人類過分開發利用土地引發的自然現象。
C.特大洪水就是洪災,是人類不可控制的災害。
D.治理洪災,可以保留一部分土地用于泄洪。
6.對“人與水土資源應和諧共處”一句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人類要建立一種把洪水和洪災相區別的防洪減災體系。
B.人類要研究與周邊生態系統合理分享水土資源的問題。
C.發展人類的社會經濟與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之間要注意合理配置水土資源。
D.河流有著自己的生態功能,人類要了解河流的變化規律,才能與水土資源和諧共處。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人類自身的發展,最好不要開發利用沖積平原。
B.水利工作的目標是控制、開發、利用水資源,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C.借助現代科技和集約型經濟模式,可以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的矛盾。
D.沙漠是地球環境的一部分,是不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造成的土地退化的災害。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條件下,相應地合理配置水資源。
B.人類利用一些外來水源可以在沙漠周邊建設一些人工綠洲;但從總體上說,不應當也不可能消滅沙漠或“征服”沙漠。
C.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成員,沒有權利改造自然,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通過努力,終究可以使自然環境恢復到人類發展前的狀態。
D.水利工作的目標應該是:人類科學利用自然界所賦予的水資源,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達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狀態。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①樂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其父,為縣吏,得罪于令,收將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恢長,好經學,事博士焦永。永為河東太守,恢隨之官,閉廬精誦,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諸弟子皆以通關被系,恢獨 然不污于法,遂篤志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雖貴不與交。信陽侯陰就,數致禮請恢,恢絕不答。
②后仕本郡吏,大守坐法誅,故人莫敢往,恢獨奔喪行服。歸,復為功曹,選舉不阿,請托無所容。同郡楊政數眾毀恢,后舉政子為孝廉,由是鄉里歸之。辟司空牟融府,會蜀郡太守第五倫代融為司空,恢以與倫同郡,不肯留,薦潁川杜安而退。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
③后征拜議郎。會車騎將軍竇憲出征匈奴,恢數上書諫爭,朝廷稱其忠。入為尚書仆射。是時河南尹王調、洛陽令李阜與竇憲厚善,縱舍自由。恢劾奏調、阜,并及司隸校尉。諸所刺舉,無所回避,貴戚惡之。憲弟夏陽侯瑰欲往候恢,恢謝不與通。憲兄弟放縱,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諫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嘆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諫曰:“臣聞百王之失,皆由權移于下。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極不測。方今之宜,上以義自割,下以謙自引。”書奏不省。
④時竇太后臨朝,和帝未親萬機,恢以意不得行,乃稱疾乞骸骨。竇憲因是風厲州郡迫脅,恢遂飲藥死。弟子 挽者數百人,庶眾痛傷之。后竇氏誅,帝始親事,恢門生何融等上書陳恢忠節,除子己為郎中。
(節選自《后漢書樂恢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罪于令,收將殺之 收:拘禁
B.令聞而矜之,即解出親 矜:憐憫
C.諸公多其行,連辟之 多:稱贊
D.恢謝不與通 謝:感謝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后永以事被考
古人之觀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