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
第Ⅰ卷
一.基礎知識(30分,每題3分)
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對的一項是( )
A. 脈脈(mài) 孱頭(càn) 言簡意賅(gāi)
B. 租賃(lìn) 藏蟄(zhé) 放浪形骸(hái)
C. 夔門(kuí) 訛獸(é) 清流急湍(chuǎi)
D. 夯筑(hāng) 悖謬(bó) 惴惴不安(zhuì)
2、 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
A. 冠冕堂皇 淺嘗則止 百折不撓
B. 桀驁不馴 殞身不恤 摧山坼地
C. 永保生機 拖沓累贅 悵望低徊
D. 睚眥必報 眾口爍金 群賢畢至
3、 下列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 但我們沒有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B. 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
C. 康伯可《満江紅》詞有云:“……鎮日叮嚀千百遍,只將一句頻頻說:道不如歸去不如歸,傷情切”。
D. 胡同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體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4、 下列有關漢字知識的說明,哪一項不正確( )
A.“馬”字三筆,上部向左稍斜,作左偏旁時末筆改作平挑。
B.“易”作偏旁時一律簡化為“ ”如“楊”應寫作“楊”。
C. “蠶cán”的“cán”字,上半部為“天”,不是“夭”。
D.“瞭”字讀“liǎo”時簡化為“了”,如“了解”。
5、 依次填入下邊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準確的一項是( )
1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的往事和關于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__表示愿意將來埋骨于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2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型的栓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__。
3陰山一帶在民族關系緊張的時期是一個戰場,而在民族關系緩和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驛站;甚至在戰爭的時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__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一帶發現的文物得到說明。
A.當即 榮華 關于 B.立即 繁華 對于
C.當即 繁華 關于 D.立即 榮華 對于
6、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學畢業各奔東西的老同學在100周年校慶之際紛紛回到母校,萍水相逢,真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
B.面臨企業嚴重虧損的局面。王廠長對群眾的合理化建議仍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這種從諫如流的態度終于激起群眾的憤怒。
C.這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平均年齡25歲,身高1.69米,是第一批邁出高等學府的警花。
D.起初由于方法不對,力氣花了不少,但卻事倍功半,收效很不理想。
7、 下邊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他們接受的勘察任務是一條從蘭州黃河渡口經過西寧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鐵路線。
B. 他們的勘察任務是一條從蘭州黃河渡口經過西寧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鐵路線。
C. 他們的任務是勘察一條從蘭州黃河渡口經過西寧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鐵路線。
D. 他們接受的是一條從蘭州黃河渡口經過西寧進入柴達木盆地的鐵路線。
8、下面句子畫線部分在修辭手法上與其他三句不同提一項是( )
A. 夏天,風兒在府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
B. 從陰山高處拖下來提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岸上,沐著陽光。
C.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報春花、紫羅蘭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層下面微笑。
9、 填入下文空白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
有一件事情是許多人都知道的,______,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聾子 ,他指揮著交響樂隊在演奏,自己夿沒有聽到什么。
A. 人們稱譽貝多芬為樂圣
B. 被人們譽為樂圣的貝多芬
C. 貝多芬被人稱譽為樂圣
D. 人們把貝多芬稱譽為樂圣
10、 下邊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朝花夕拾》《南腔北調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都是魯迅的雜文集。
B. 史傳文即歷史散文,分為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等,如《左傳》(編年體)、《戰國策》(國別體)、《史記》(紀傳體)。
C. “賦”是一種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按其形式又分為文賦、駢賦,興盛于漢魏六朝。
D. 《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荀子》等著作,都屬于先秦諸子散文。
二、(18分,每題3分)
11、 下邊每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果行,國人皆勸
B.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C.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D.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若屬皆且為所虜
12、 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常用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D.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列饑矣
13、 選出無通假字的一組句子( )
A. 支子死,三月釋其政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B.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C.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D.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閱讀下邊短文,完成14-16題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樂正,樂宮之長)。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通八風,指調和陰陽之氣)。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樂之本也。夔能和這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這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已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估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14、 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哪一個與其他三個用法不同( )
A.正六律 B.和五聲
C.以平天下 D.而出溉汲
15、 對下列句子理解無誤的一項是( )
A.凡聞言必熟論。
――對聽到蝗傳言必須與人深入地討論。
B.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于是派重黎將夔從草廬中帶到朝中。
C.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言辭很多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
D.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認為自己聽到某種傳言,就獲得了真實的情況。
16、 對本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重黎將平民夔推薦給舜做了樂正,使天下愛好音樂 的人大為佩服。
B. 重黎本想多找幾個象夔這樣的能人,舜認為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
C. 本文列舉了三個誤傳的例子,論述“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的觀點。
D. 作者認為分辨傳言正誤是非的依據應是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
三、(12分,每題3分)
閱讀下邊文段,完成17--20題
然而現在還有人反對昭君出塞,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在封建時代要建立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不能象我們今天一樣,依靠各族人民之間的共同的階級利益、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來實現,主要的是依靠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解,而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解又主要的是決定于雙方力量的對比,以用由此產生的封建關系的改善,和親就是改善封建關系的一種方式。當然,和親也是不同提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有些和親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存在。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和親就一律加以反對,那么在封建朝代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間的和解呢?在我看來,和親政策比戰爭政策總要好得多。
17、 文中與表“因”的“因為……”相對應的“果”是( )
A. 現在還有人反對昭君出塞,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
B. 現在還有人反對昭君出塞,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
C. 和親就是改善封建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