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萬安中學高一年級語文期中
說明:1、本卷答題時間為150分鐘,試題總分150分。答案寫在答題紙上。
一、語文基礎知識(30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砥礪 蒼桑 憂心仲仲 享譽中外
B.喋血 推御 焦躁不安 隕身不恤
C.拖沓 媲美 言簡意賅 臥薪嘗膽
D.端睨 震懾 耿介不阿 妄自菲薄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他手中去年賣棉花時收到的白條至今也未能 。
②這個飯館小巧,出眾,極其 。
③集郵可以陶冶性情,培育意志,對生活作一些有益的 。
A.兌付 雅致 調劑 B.兌換 雅致 調節
C.兌付 風致 調節 D.兌換 風致 調劑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爸爸不會做家務事,燒出來的菜更是索然寡味。
B.他自懂事以來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原來不過是肥皂泡似的幻想。
C.牛頓第一定律是物理學家們約定俗成了的,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經常要使用的。
D.世紀之交,青年一代肩頭的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好高騖遠,向著更高更強進發!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在朱先生的語言中,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創新。
B.杜鵑有好幾個別名,因而杜宇、子規、謝豹三個較為習見。
C.文章總是寫給特定的對象看,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寫作的。
D.“錢”,說到底,僅僅是一種信用符號,隨時可以兌換為等值的實物。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詞語,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能使用工具的人類的出現,據說距今已有兩三百萬年。不要小看 ,
, , ,他們越過了人類兒童時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峽”--不,他們的步履更為艱難,他們的業績更為偉大。
①第一個燧木取火的人 ②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
③第一個彎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個使用石器的人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④ ② ③ C.① ④ ③ ② D.④ ① ③ ②
6、下列四組句子中,修辭手法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來靜如一池死寂的水。
B.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C.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著,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
D.在這千萬被壓榨的包身工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溫情,沒有希望……沒有人道。
7、下列說法中有錯誤的一項是
A.《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的美景來抒發情懷。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較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
B.《拿來主義》不僅論述了對外國文化遺產應該“拿來”,也論述了對本國文化遺產應采取“拿來”的態度。
C.《過萬重山漫想》一文由萬重山的奇險,想到“第一個過三峽的人”,進而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的“第一個”,著重表現了他們在自然科學不發達的原始條件下,向前奮進的艱難。
D.《記念劉和珍君》的寫作思路是這樣的:開頭是本文的寫作緣起,然后是對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的記述,接著深入一步,議論了“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深遠意義。
8、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鵑枝上杜鵑啼》是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周瘦鵑先生寫的一篇小品文,作者在文中顯示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文章有獨特的風格。
B.散文要求突出一個“散”字,除了“神聚”以外,形式方面都要“散”,材料要“散”,思路要“散”,結構也要“散”。
C.郭沫若先生《訪沈園》中的“沈園”,是南宋詩人陸游寫《釵頭鳳》的地方。《釵頭鳳》的故事,是詩人陸游生活中的悲劇。
D.《包身工》是我國著名作家、電影藝術家夏衍創作的一篇報告文學,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有影響的報告文學作品。
9、下列有關古代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秦散文,主要指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的散文。當時的散文,是指與與韻文相對的一種文體,基本上是哲學、政治、倫理、歷史方面的論說文和記敘文,但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B.《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或《晏子春秋》,是我國一部編年體通史。
C.《國語》是一部記述春秋時代歷史的國別體史書。《勾踐滅吳》、《召公諫厲王止謗》等選自《國語》。
D.《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主要記述了戰國時謀臣策士們游說各國或相互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
10、下面的內容是對句子中劃線處的修改意見,選出修改正確的一項
報告的文字每次約一千字左右為限,除個別情況外,最多不要超過兩千字。
A.刪掉“約”“為限” B.刪掉“為限”
C.“個別”改為“特殊” D.“最多”改為“至多”
二、文言文基礎知識(共27分,每小題3分)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告辭、告別)
A. ②果行,國人皆勸 (勸勉)
③吾與君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①朝服衣冠 (每天)
B. ②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 (你)
③否,非若是也 (像、如)
①誠能得樊將軍首 (確實,果真)
C. ②老臣賤息舒琪,最少,不肖 (年齡小)
③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好)
①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和、與)
D. ②必以長安君為質 (人質)
③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到……去)
12、下列句中加點詞同現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D、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13、下面句子朗讀時語氣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D.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14、下列譯句有錯誤的一句是
A.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句:何必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
B.夫晉,何厭之有? 譯句:晉國有什么可討厭的呢?
C.吾與徐公孰美? 譯句:我與徐公誰漂亮?
D.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譯句:你們男子漢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
閱讀《晏子辭千金》,回答15-19題
晏 子 辭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過也。”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子辭。三致之,終再拜而辭曰:“嬰之家不貧,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嬰之家不貧也。嬰聞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為筐篋之藏也,仁人不為也;進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財遷于它人,是為宰藏也,智者不為也。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晏子曰:“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方食 方:正 B.終再拜而辭曰 再拜:拜兩次
C.進取于君 進:前進 D.以振百姓 振:同“賑”,救濟
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與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謂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為也 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17、文中加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
B.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
C.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
D.以君之賜澤,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賜,也厚矣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之”字,全都是代詞且指代的對象相同的一項是: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則施之民 ⑥嬰聞之 ⑦以君之賜 ⑧寡人之過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④⑧ D.③⑤⑦
19、下列各個句子在文章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者反,言之公--使者回去后,把這些情況告訴了齊景公
B.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的家庭要是真的那樣貧窮的話
C.請以奉賓客--請求讓他用(千金和市租)來供奉賓客
D.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愚蠢的人考慮多了,必定也會有可取之處
三、現代文語段閱讀:
閱讀《記念劉和珍君》選段,回答20-22題(9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0、這一部分中,作者的思路共分五步,請完成的概述:(3分)
① ② 頗為懷疑
③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