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訓練
一、基礎知識訓練
1.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理解正確的是()
A.從反面諷刺 B.含蓄地嘲諷 C.從正面說服 D.委婉地規勸{
2.對下面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
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夫晉,何厭之有?
兩個“微”字不同,兩個“夫”字相同。
兩個“微”字基本相同,兩個“夫”字完全相同。
兩個“微”字完全相同,兩個“夫”字也不同。
兩個“微”字不同,兩個“夫”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點詞同現代漢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B.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C.能謗譏與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D.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4.對下列文言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夫晉,何厭之有?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4).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5).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6).忌不自信 (7).趙氏求救于齊(8) .陳勝者,陽城人也
A.(1)(3)/(2)(4)/(5)(8)/(6)(7) B. (1)(4)/(2)(3)/(5)(7)/(6)(8)C.(1)(5)/(2)(6)/(3)(8)/(4)(7)D.(1)(8)/(2)(6)/(3)(5)/(4)(7)
二、課本遷移及讀本訓練
(一)閱讀下列語段,回答下列題目。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恥其計謀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而子胥諫不用,因輟謝,詳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齊也,乃屬其子于齊之鮑氏。夫為人臣,人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嘆曰:“嗟乎!讒臣嚭為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而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吳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 隙:隔閡
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 沮:通“詛”,詛咒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終
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 猜賊:猜忌,狠毒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輟謝,詳病不行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
B.且嚭使人微伺之
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C.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D.胥恥其計謀不用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
--一定把樹種在我梓里(故鄉)的墳上,使它可以成為一個標記。
B.徒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
---只是希望吳國失敗來證明自己計策高明罷了。
C.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
---你稱王之后,要把吳國分給我一部分,我卻想也不敢想啊。
D.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浮于江中。
---于是把伍子胥的尸體裝進皮袋里,把它扔到江中。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為排除異己在吳王面前毀謗伍子胥,吳王聽信讒言而大怒,殺了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計謀屢屢不被吳王采納而怏怏生怨,還將其子送到齊國以防不測。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國家,告訴門客,吳國將因太宰嚭反叛作亂而滅亡。
D.伍子胥被害,不僅因太宰嚭的讒言,而且也因吳王也開始對他產生疑心,伍子胥死,吳國百姓在江邊立“胥山“祠,表現出老百姓對伍子胥的同情和懷念。
(二)閱讀下文,完成9-12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日:“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日:“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選自《論語季氏》)
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無乃爾是過與 則將焉用彼相矣
A. B.
且爾言過矣 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患貧而患不安
C. D.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既來之,則安之
10.下列各句中的“是”與例句中的“是”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C.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D.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11.對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夠準確的一項是 ( )
A.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一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則就其職位,不能就不就其職位。”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有品德的人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編個謊言來搪塞的態度。
C.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財物平均就無所謂貧,上下和睦就無所謂寡,上下相安就沒有傾覆之禍。
D.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我擔心季孫氏所憂慮的不在顓臾,而在蕭索的高墻之內啊。
12.下面對本文的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全文是一篇語錄體(或稱對話體)的議論文,孔子在與學生冉有和季路(主要是冉有)的對話中,表達了自己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
B. 孔子用了古代著名史官周任的話指出了冉有作為季氏家臣的嚴重失職,接著又用一組比喻尖銳地指出冉有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C. 冉有實際上是贊成季氏討伐顓臾的;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學生在原則問題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態度,因而又從品德和政治原則這個更高的層次上對兩個學生進行了更加尖銳的批評。
D.全文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見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討伐顓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魯國國君的實力,最終篡奪魯國政權。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為宰,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執枹①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②,是以濱③于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選自《國語齊語》)
注:①枹(fú):鼓槌。 ②鉤:衣帶上的鉤。 ③濱:同“瀕”,迫近。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使鮑叔為宰 出使 B.寬惠柔民 溫柔
C.殺而以其尸授之 給予 D.如鮑叔之言 如同
14.選出加點字詞的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項
A.(鄉人)稍稍賓客其父 B.請生之
C.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 D.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
15.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項是
A.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B.治國家不失其柄
C.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D.患其眾之不足也
16.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體現鮑叔牙知人能讓、舉賢薦能高尚品格的一組是
①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
②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③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
④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⑤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