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課時訓練
21 與朱元思書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湍( )鳶( )戾( )嚶( )庠( )泠( )
2.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A.千丈見底 B.有時見日 C.窺谷忘反 D.泠泠作響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① 一百許里( )②急湍甚箭( )③蟬則千轉不窮( )
④橫柯上蔽( )⑤經綸世務者( )⑥任意東西( )
4.在文中找出從視覺和聽覺方面描寫景物的對偶句各一句,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視覺:____________
聽覺:____________
表達效果: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①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③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5.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①互相軒邈( ) ②鳶飛戾天( )
③望峰息心( ) ④負勢競上( )
6.翻譯句子。
①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7.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寫山,參照你乘船或坐車時的體驗,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8.從寫景方面看,這段文字的寫景順序是怎樣安排的?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景物的?
9.從抒情方面來看,作者用了什么樣的手法?抒發了自己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0.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深層意思的理解。寫一則200字左右的筆記。
(二)
答謝中書書①
陶宏景②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③。青林翠竹,四時俱備④。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⑤,沉鱗競躍⑥。實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樂以來⑧,未復有能與其奇者⑨。
注:①謝中書:謝征,字元度,曾為中書鴻臚,故稱為“謝中書”。②陶宏景(453~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有《陶隱居集》。③五色:青、紅、黃、白、黑。④時:季。⑤夕日:夕陽。頹:落山。⑥鱗:指代魚。⑦欲界:佛教將眾生所住的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欲界是食欲、色欲等特盛的眾生所住的世界。⑧康樂:指謝靈運,東晉人,是謝玄的孫子,襲封為康樂公,故稱之為謝康樂。⑨與:參與,置身其間,有游覽欣賞之意。奇:指奇山異水。
11.這篇短文,文辭清麗,主要描寫____________。
12.文中主要描繪的景物有____________。
13.翻譯下列句子。
①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14.文中寫一日之美的對偶句是:____________。
15.比較本文和《與朱元思書》在寫山水景色上的異同。
第五單元
☆21 與朱元思書
一、1.tuán yuān lì yīnɡ xiánɡ línɡ
2.BC
3.①左右 ②水勢急 ③窮盡 ④樹枝 ⑤籌劃,治理 ⑥向東,向西
4.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表達效果: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
二、(一)5.①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②至 ③平息 ④憑依
6.①像鳶飛到天上的人(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②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7.以動寫靜,使靜止的景物富有動感,更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岸山勢的陡峭與壯美,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8.由高到低,由遠及近 視覺,聽覺
9.比喻 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故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感。
10.這兩句主要寫人們在這高山、泉水和草木鳥獸的奇景中的感受。這兒是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人意志奮發,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務纏得暈頭轉向的人,到這里來看一看這雄奇的景象,也會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靜一下頭腦,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言之有理即可)
(二)11.山水之美
12.山川、高峰、云、清流、石壁、林、竹、霧、猿、鳥、夕日、沉鱗
13.①高山聳入云霄,清澈的流水可以見底。②早晨的霧氣快要消散了,猿猴和鳥兒不停地叫著。傍晚的太陽快要下山了,水里的魚兒爭著游來游去。
1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15.都是抓住山水景色的特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進行具體描繪,語言簡潔、辭藻華麗,充滿美感而富于含蘊。二者都是俊賞山林、心靈凈化后所寫,可稱雙璧。不同點是《與朱元思書》先總寫后分寫,著重從視覺和聽覺寫景;本文則從不同時空層次進行描寫,以靜現動,以動見靜。
22* 五柳先生傳
一、積累與運用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___________ ②不慕榮利___________
③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___________ 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___________
⑤親舊知其如此___________ ⑥造飲輒盡___________
⑦期在必醉___________ ⑧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
⑨環堵蕭然___________ ⑩短褐穿結_____________
2.選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項
A.茲若人之儔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無懷氏之民歟? D.葛天氏之民歟?
3.“五柳先生”名號來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活的情況如何?(用原文回答)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5.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環堵蕭然( ) ②短褐穿結( )
③晏如也( ) ④造飲輒盡( )
⑤茲若人之儔乎( )
6.翻譯下列句子。
①好讀書,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7.本文一反傳記明確交代姓名籍貫的通則,以虛寫代實寫,有何用意?
8.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現在哪六個方面?概括出來。
9.“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說說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22* 五柳先生傳
一1..①處所 ②羨慕 ③高興的樣子 ④過度喜歡
⑤舊交,舊友 ⑥往,到 ⑦希望,愿望 ⑧并 ⑨周圍環著四堵墻 ⑩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2..B 3..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二、(一)5.①清寂 ②有破洞 ③安然自若的樣子 ④就 ⑤此
6.①喜愛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只求領會要旨)。②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于發財做官。
7.突出旨趣,勾勒五柳先生不拘形跡、不慕榮利的特征,表現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風貌。
8.少言,好讀書,嗜酒,脫略形跡,安于貧賤,以文自娛。
9.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的“不慕榮利”,寧愿淡泊自處,甘于貧窮,表明了他不求宦達、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現了他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對功名利祿的鄙棄以及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就這一點來說,無疑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他這樣不問世事的隱居態度,也有消極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過去那種小國寡民的狀態里去,更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23* 馬說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字注音。
駢死( ) 槽櫪( )( ) 粟( )
外見( ) 食馬( ) 祗( )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
②駢死于槽櫪之間( )( )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3.填空。
①韓愈,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韓愈說明庸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個“也”字,請對其所表達的語氣分別作出解說。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一)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無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無馬邪?
8.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食”字注音并釋義。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飽,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盡其材。( )( )
9.歸納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3* 馬 說
一、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
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3.①退之 唐 文學 昌黎先生集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