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愛君
同學們,你們登過長城嗎?
一個小伙子,登上了北京八達嶺長城,不覺感慨道:“啊,長城!”旁邊的人以為他詩性大發了,就很有興致等著聽他的下文,誰知他卻說:“咋就這么長!”--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詞匯的貧乏,常常會帶來思想情感的蒼白。
同學們,你們見過長江嗎?
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跟著父母去旅行,當他們乘坐的汽車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的時候,小姑娘趴在車窗玻璃上,看著茫茫的河水,奶聲奶氣地吟出了兩句古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兩句詩盡管用錯了地方,但錯得頗有道理,比那小伙子要高明多了。
黃河,和我們距離很近,同學們一定領略過她的風采吧?
一位剛剛考上大學的女大學生,坐著火車,去大學報到;疖嚱涍^黃河鐵路大橋,她向車窗外看去,正是黃昏時分,夕陽垂在在遠遠的河面上,將萬道霞光投射在浩淼的水面上,水的這一側是黛青色的邙山,那一側是極力向遠處綿延的高壓線,這些景物共同構成了一副極為恢弘的場面,深深感動著這位女大學生。她在想,多么美妙啊,這是大自然專為我設計的嗎?她是不是在預示著,我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也會充滿這夢幻般的色彩;我的前途,也許就像這云霞一般燦爛。--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景物和心境常常是融為一體的。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們在那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說了些什么,我們談一下好嗎?(討論,略)
透過同學們的講述,我們可以約略感受到同學們不同的個性、思想,他們的坦誠相告,對我們都有啟發,讓我們表示感謝!
我們即將開始學習的這第三冊課文,全是詩歌和散文。比如,在第一個單元里,四篇課文,就收錄了十三首詩詞,有現代的,有當代的,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這里的大多數詩詞,都是寫景抒情的,充滿了詩人們對大自然對人生的贊美、留戀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感慨和深沉的思考,這是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我們要在學習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詩人的心靈碰撞、共振,從而讓我們的情感、思想,不至于像長城上的那位小伙子一樣蒼白;通過對詩歌意象、語言的品味,我們會更加明白如何恰當地調配儲存在我們大腦里的詞語,使我們的語言能夠準確、完整地表達我們的思想、情感,并且越來越豐富、優美。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討論,略)
對很多人而言,生活的單調乏味,生存的困頓勞累,泯滅了心中的詩意,以致看不到生活的詩意,生命的詩意,這是很可悲的事情。朱光潛的文章(課本24頁)里說:“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干枯的。”
同學們,我們多么幸運,這一個學期的全部時間,我們都將和詩和散文親密接觸--散文,是不分行的詩,同樣充滿了詩意。讓我們借這樣的學習機會,用心靈品味詩和散文,讓我們擁有濃濃的詩意,讓我們都成為充滿詩意的人。我們的生活和情感,因為有了詩意,將會變得更加美好、豐富、細膩、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