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1-06-12 記者 時曉玲
初到江西,便對江西人有了一種深刻的印象:樸實、韌勁,更帶有幾分執著。
江西教育不發達,全省人口80%在農村,教育發展的難度可想而知。但江西人不甘示弱。江西省委、省政府對發展教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江西基礎教育要想盡早實現現代化,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改變,經濟越是欠發達,觀念越要更新。只有這樣,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才有可能盡早成為現實。
領先一步占制高點
機遇從來垂青有備而來的人。
1997年,原國家教委組織專家學者經過數年研制完成“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決定選擇部分有條件的省市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擴大。
在基礎教育領域,普通高中向來是一個關鍵而敏感的學段,它下與義務教育銜接,上又承擔著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任務。多年來,普通高中一直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科課程一統天下,教師不堪重負,學生叫苦不迭。同時,高中又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雷區”。
而“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在重新審視21世紀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的基礎上,重新設置了以學科類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的課程結構,充分發揮了課程體系的整體教育功能,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
不言而喻,誰有超前意識,抓住這一機會先行試點,誰就會搶占先機,對整個高中教育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使素質教育在高中階段真正落到實處。江西人決定不放過這一難得的機遇。
從歷史上看,江西一直有重教興學傳統,但多年來一直沒有擺脫“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幫”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隨著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高中學生數的增加,上大學的競爭日趨激烈,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態勢愈演愈烈。重知識輕能力,陳舊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培養了許多高分低能、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
基礎教育要有大的變革和突破,核心問題就是要進行課程設置與內容改革,改變現有的評價方式與手段。于是,江西省主動請纓,爭取率先在高中實施新課程方案,力爭早試驗、早受益、早發展。1997年秋,江西與山西、天津一道,作為全國“二省一市”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省份,開始了全省范圍的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點工作。
棋高一著 抓重點攻難點
在高中實施新課程方案試驗的任務是接了下來,但要想在長期“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傳統教育觀念和環境里實施新課程方案,又談何容易!
試驗之初,學校、家長、學生都存有重重疑慮:按新教材教學,影響高考升學率怎么辦?教師更是犯愁:新教材內容多、課時少,教學質量怎么保證?再說,現有的教學設施、設備也跟不上新教材要求。
針對現實出現的種種問題,江西省一方面在全省開展大規模的轉變教育觀念宣傳活動,一方面切實對試驗工作作出統一部署。
為了使全省2萬多名高中教師準確把握新課程方案精神,他們精心選配年富力強、水平較高、有改革創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師作為首輪新教材試驗的任課教師,并計劃連續用5年時間,分三輪培訓全體任課教師。
在培訓內容上,全省由淺入深抓住三個方面的問題:即新教材“新”在何處,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探索相應的現代教學手段的培訓等,使全省2萬多名高中教師全部做到了先培訓后上崗。
優化課堂教學是落實新課程方案試驗的重點。它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轉變觀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及心理品質培養,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逐漸養成獨立學習、動手實踐等能力。為此,許多學校開設了“學習方法指導”課程的講座。針對新教材內容多、課時緊的矛盾,各校、各學科以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為核心,積極開展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模式研究,提倡“少而精”、“啟發式”教學方法,同時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和技術提高課堂效益。許多學校還為此自籌資金,新建、改建、擴建圖書館、語音室、電腦室、實驗室,開辟了選修課和活動課場所,為高中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有力保證。
在課程結構中增加活動類課程,是新課程計劃的特點,也是實施過程中的難點。為了開好活動課,江西省建立了省、地、校多級教研網絡,并配備專兼職教研員,采取先鋪開,后規范;外借鑒,內挖潛;廣征集,精選編;重開設,善升華的工作步驟,在總結經驗,逐步規范中提高水平。各地在積極探索中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比如鉛山一中實行的教師掛牌、學生自主選修的做法;泰和中學、新余一中實行學生先聽再選的做法和臨川二中采用的學分制考核辦法。為了給學校開設活動類課程提供必要的教材和資料,江西省從1998年起著手活動課教材建設。他們開展了活動課課題征集工作,征集了300多個課題,并結合教育部將高中活動課發展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新思路,編寫出版了《綜合主題研究》活動課教材,及時引導全省活動課向研究性學習方向發展。
為了推動新教材改革向縱深發展,江西在全省建立了一批教學實驗基地,如臨川一中的“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研制和應用”實驗基地,玉山一中的“研究型學習”實驗基地,鉛山一中的“綜合實踐活動”實驗基地和九江一中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實驗基地等,發揮其教研、教改的核心和示范作用,以點帶面,輻射擴散,良性發展。
課改改出新天地
江西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經過三年的實踐證明:課程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推動了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和切入口。高中課改,改出了教育發展的新天地。
最明顯的變化是學校和教師的人才觀、質量觀在實踐中得到了根本改觀。高中教育不再是為了淘汰和選拔,不再是為了考試,而是要為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負責,為全體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一批樣本校成為新課程試驗的骨干,他們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起到了核心輻射作用。
更可喜的是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發展,個性特長和全面素質也隨之提高。任選課和活動課的開設,適應了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使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一些參加過課改試驗的學生由衷地說:“課改使我們的潛力像火山一樣噴發,連我們自己都未意料到。新課程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使我們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活動課鍛煉了膽識,使許多來自農村的孩子提高了自信。”
一批具有較高業務水平和理論素養的教師脫穎而出,他們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和手段,教研水平不斷提高,正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為江西深入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目前,高中新課程方案在江西等“兩省一市”首輪試驗的基礎上已擴大到10個省市。
新一輪的高中課改正伴隨著最新教育理念的滲透,向著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