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文:
文言文,也就是通常說的古文,是我們走進中華文化,領略其博大精深所必需的媒介。曾幾何時,我們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那簡約而閃爍著高深智慧的文句著迷;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那忠貞而無愿無悔的憂憤之詞所感動;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那慷慨悲壯的英雄放歌所慨嘆。一個發自內心的聲音不斷響起--“古文”你這杯窖藏的老酒,我一定要飲你一醉到天盡頭!不罷休。
如何引導學生一起來品嘗其中的甘美,讓學生真正愛上古老而又俊秀、博大而又精深的“古文”,提高其閱讀能力,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我的實踐探索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讀:讀的重要性自有諸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等佳句為證。從教學上來講,也是我們走進文本的必由之路,自不必多說。
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默讀、有朗讀、有粗讀、有細讀,這里我要說的一是朗讀二是誦讀。
朗讀,本身就具有調動口耳,強化記憶的作用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加之文言文又自有其韻律之美、聲調之美,不通過大聲的朗讀是難以體會出來的。只有發之于聲,才能動之于情,情動而意張,意張而理至。所以,對文言文來說,朗讀尤為重要。
誦讀,就是我們說的背誦,他對積累名句、精研文言規律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一直贊同“量變到質變”這一鐵的法則,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能力的形成就是癡人做夢。所以,文言文要學好,非在誦讀上下苦功夫不可。
2、譯:即通譯,從整篇的氣韻風格到一字一句的準確解釋,是必須弄通的;不能象有些參考書上那樣采取意譯的方式,因為我們是做學問,是研究每一字每一句的;另外,意譯是高層次,對學生來說,還是先走再跑較好。只有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并持之以恒,才能最終形成能力。我在教學中就是這樣做的,開始可能顯得費時,但隨著學生真正的文言句式、實詞、虛詞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形成,速度才會真正快起來,領悟能力也會慢慢培養出來。
3、說:也就是讓學生來講,來當臨時老師、來當臨時辯手等。這既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改理念,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全面素質。具體做法往往是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然后再在全班同學面前講或小組內講,還可以全班一起講,其主要目的在于調動大家動腦、動口、交流、切磋,從而達到深度理解文本,讀出情、味、理來,讀出新發現來、讀出重點核心來、讀出對語文的愛來。
4、聯:就是要瞻前顧后,將本文的故事、人物、語法知識等,放到歷史的長河中、人物的歸類中、語法知識的體系中去理解、審視,這樣既提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加強了學生的記憶(合乎聯想記憶原則)。更重要的是還要聯系現實生活,這樣既能起到以上所列的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生的記憶等幾項作用之外,還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古為今用、學而有思的習慣。
5、練:即就是趁熱打鐵、及時鞏固的意思,可以做些分類練習等。這很重要,因為文言文對學生而言畢竟較為陌生,課上理解了,不及時練習,則就又丟失了。
6、寫:就是寫讀后感,寫知識小結。這樣,一篇文言文從思想情感、語文知識等多方面有了解讀,就會自信得多,興趣自然會增加,而培養興趣又正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門。要求是人人寫、篇篇寫或小組寫、全班寫,形式可以多樣,原則始終不變。其原則就是:得之于心,書之于筆,多少不論,盡心盡力,人人參與,激發靈感。因為,寫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系統化、條理化的過程,往往會調動聯想、激發靈感,時有意外之收獲,此其一也;寫,又是手腦并用可加強記憶,練習書寫,此其二也。
總之,文言文是必須學習的,因為今天的白話文是在文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不了解我國語言文字的來龍去脈,不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就不能學好現代語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從中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如何教好、學好文言文,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其方法多種多樣,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萬變不離其宗,一些原則性東西是不變的,只要我們把握好這些原則,再結合實際,一定是會有進步的。我認為,這個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以形成能力為目的,以多種形式為載體,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以上的文言文教學讀、譯、說、聯、練、寫的六步環節,是我在這一原則為指導下的一點實踐探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距理想的目標還有差距,愿與各位同道努力。
撰寫人:李驪山
臨潼鐵中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