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文學創作及風格。
2、體會本文選擇不同景物渲染刻畫主題的方法。
3、學習本文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4、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和細膩優美的語言。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品味鑒賞散文的能力。
2、訓練學生在散文寫作中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之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四、教學方法
1、 美讀法。反復誦讀,體味意境。
2、 討論法 。如對“清、靜、悲涼”等秋的特點的深層把握。
3、 情境賞析法 。如對五副畫面的想象和理解。
五、教學安排:2課時
六、教學設計:讀--品--悟
七、課前準備:
1、印發作者背景簡介。
2、動員學生搜集詠秋的詩句,分兩類:樂秋和悲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北方秋天的圖畫:遼闊蔚藍的天空、人字形的南飛的大雁、金燦燦的玉米棒子、紅艷艷的高粱穗子、果園里沉甸甸的果實……。古往今來,這些醉人的畫面,喚起過人們多少詩情!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
從我們學習過的文學作品中,不難看出,歷史上詠秋的詩句,樂秋的少,悲秋的多,所謂“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一個人對北方的秋更是鐘情,他甚至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中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是誰呢?他就是現代作家郁達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悲秋之作《故都的秋》。
整體感知
1、 解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看到本文的標題,你有怎樣的感覺?(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分析,討論法)
故人西辭黃鶴樓、月是故鄉明、故地重游……,這些詞句給我們這樣的感覺:故,有歷史悠久,年湮代遠之感,也有思念故人懷念故鄉之情,同時,也有一種繁華退盡,荒涼落寞的意緒。作者在標題中不用北平或北京,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種深切的眷念以及悲涼之意。
“故都”指明描寫的地點,不是現代繁華的首都北京,而是有著文化底蘊的文明古都;“秋”字確定了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合。
2、 播放配樂朗誦錄音(或請個別學生為同學范讀,提醒學生注意把握感情基調,適當給與點評,美讀法)
3、 作者在文章開頭說“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郁達夫對故都的秋,可謂癡情!現在我們一起品味文章,品味這北國的秋味。
品讀鑒賞
1、 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詩有詩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即第一自然段中“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 第二段寫什么內容?用什么樣的手法寫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第二段寫南國之秋景及其特點,通過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3、 郁達夫滿懷依戀,描寫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課文主體部分,作者按照“清”、“靜”、“悲涼”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秋景。從第3至7自然段,作者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分別描繪了五幅圖畫。(學生快速閱讀,然后討論,發言,給每幅圖畫起名,教師總結)
庭院清秋
秋槐落蕊
五幅圖畫 秋蟬殘鳴
秋雨斜陽
清秋佳果
4、 集中賞析:選擇其中一幅圖畫“庭院清秋”(第3段)。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道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調動學生想象,可以課前安排有繪畫特長的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作兩幅圖畫,課堂展示,讓其他學生點評)
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遼闊的天空做了畫的背景:地面上,藍色的牽牛花點綴期間,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灰色的馴鴿,一間破屋,院子里坐一個閑散的人,手捧一碗濃茶,舉頭望碧空,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體現出故都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同時,這一畫面又緊扣文眼,即故都秋的清、 靜和悲涼。
清: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
靜: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反襯)
悲涼: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一個人住著,在破壁腰中(破敗,荒涼,落寞);一碗濃茶(苦澀);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閑散,百無聊賴);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而非紫色或紅色;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而不是一叢叢青蔥的茁壯(草木枯萎)。整幅圖畫里,作者頗具匠心地選用了冷色調,如青、藍、灰、白等等,符合作者追求頹廢憂郁的散文風格,又符合悲秋的意境。
這幅圖畫中,作者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情景交融。
思考:“清”、“靜”是故都之秋景的自然特征,“悲涼”則是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種“悲涼”?(學生根據課前資料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這需要我們從作者生平及文章寫作背景來理解。郁達夫一生清苦,生性敏感,他在自傳中把自己的出生說成是“悲劇的出生”,天性中有一種落寞頹唐的情調。本文寫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的郁達夫早已飽受人間的憂愁與辛酸,由于積極參加左翼文藝活動,他遭受到了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只好遷居杭州一帶,依靠游山玩水來排遣現實的苦悶。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寫下了這篇散文,將故都的秋味與自己的生活感受相融合。
悲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秋本身,總帶有一點悲涼的色彩,而這樣一個特定的戰亂時代里,這樣一個性格憂郁的知識分子,自然會生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無計可消除的悲涼。
小結:
《故都的秋》是一首詩,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畫,美麗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澀而清醇;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憂傷而悲涼。
故都的秋,讓郁達夫癡迷,讓我們深愛!
作業布置:
熟讀課文;對剩下的圖畫進行賞析;思考中議論段落的作用;找出排比句。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味:清 靜 悲涼
故都的秋景:
庭院清秋
秋槐落蕊
五幅圖畫 秋蟬殘鳴 情景交融
秋雨斜陽
清秋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