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北二中 岳送軍
預習要求:查閱資料,男生--了解自然對人類的危害;女生了解自然對人類的益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閱讀課文,感受理解作者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觀點。
能力目標:鍛煉學生思維,能找出體現作者觀點的語句。并通過采訪交流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應變與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求實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加深認識與愛護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查閱資料法,情境體驗法,合作探究法。
一、節目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一堂特別的語文課,為什么說特別呢?因為今天我的角色不再是老師,而是“人與自然”電視欄目的主持人;大家也不再是學生,而是我們節目邀請來的現場觀眾。讓我們一起用五秒鐘的時間轉換自己的角色,作好參與節目的心理準備。請大家和老師一起數秒--五、四、三、二、一,好,節目開始。 二、訪談預熱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們人與自然欄目又與大家見面了,本期節目我們將圍繞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今天光臨我們節目現場的嘉賓是國家空間科學院院長李慧援女士,和國際UFO研究中心主任時文強先生(學生兩名),大家歡迎。 李女士您好,作為院長,你的工作一定很忙吧。您平時收看我們人與自然欄目嗎?作為國家空間研究的前沿學者,請您就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發表一下您的看法好嗎?(學生發表看法“自然是人類的朋友”) 時先生您好,首先感謝您百忙之中支持我們的節目。聽說您與外星人有過親密接觸,我們大家都很想知道,這是真的嗎?(學生想象發揮)您同意剛才李女士的看法嗎?請您就人與自然的關系發表一下您個人的高見。(學生發表看法“自然是人類的敵人”) 剛才兩位嘉賓談了各自的看法,我們再次表示感謝。不過兩位嘉賓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好象各執一詞,現場的觀眾朋友們你們的看法是什么呢?(學生發表看法)
是啊,自然對人類既是友善的,又是無情的,但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自然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
三、整體感知
觀眾朋友們,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目前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問題。特別是面臨環境日益惡化,能源日益短缺的將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呢?大家請聽本臺前方記者發回的報道--有請我們的記者曹春佳沛、張潞。(學生記者朗讀課文) 觀眾朋友們,這是北京師范大學知名教授嚴春友先生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嚴教授的觀點究竟是什么呢?我們采訪一下現場的觀眾朋友們。(采訪并明確:文章末段) 嚴教授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提醒我們敬畏自然有什么根據呢?請大家迅速瀏覽一遍文章加以歸納。(學生瀏覽并歸納:1、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2、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3、人類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4、宇宙是大生命,人類是小生命。) 四、質疑探究
觀眾朋友們,嚴教授的文章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有些未必是我們一下能夠接受的。比如文中提出的敬畏自然的觀點不就有悖于長久以來在我們頭腦中形成的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的傳統觀念嗎?文中還有那些地方引起你的疑惑呢?請現場的觀眾朋友們以前后六人為一組,合作交流。每組提交一個你們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共同討論。(學生活動)
五、體驗反思 觀眾朋友們,剛才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足以說明我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其實我們誰不希望生活在一個藍天白云、清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綠色家園中呢?敬畏自然,保護環境是你的責任,也是我的責任,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讓我們現在就行動起來吧!我們現場的每個小組利用這個周末搞一次環境調查或開展一次環境保護的活動。現在,我們先給自己的小組命名,并提出一個行動口號,能談出活動計劃的更好。(學生活動) 六、結束語
同學們,觀眾朋友們,本期節目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今天我們一起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了我們人類的長遠利益,為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人類!好,再次感謝參與我們節目的嘉賓,感謝我們的前方記者,也感謝我們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再見!
《敬畏自然》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文章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文章所張揚的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的思想,確實是有實際意義的,它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因為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懼,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本文議論較盛,涉筆宏大,文句流暢,能引導學生對天地自然產生玄思。這是這個文本的特點,也是8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文本所要面臨的挑戰。 8年級的學生,主要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這篇議論性很強兼有學理性的文章,轉化為豐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師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立論、論證等基礎知識,所以學習這篇散文,只能給以科學思維情感上關照,使其獲得一定的現代意識。
鑒于以上原因,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創新教學的問題。
一是打破以往文本語言與內容兼顧的傳統做法,而只選擇了后者作為本課的教學內容,目的在于側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與思想。(這樣設計雖然削弱了文本語言的學習,但是強化了課堂語言和生活語言的運用,從而保證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具體做法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與再認識,以此來加深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并促使他們能夠正確支配自己的行動與實踐。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本文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頗具思想深度。雖然文中有些說法還值得商榷,但這無形中更為學生提供了質疑與思辨的空間。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一設計的目的達成很好。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的認識逐步深入,既啟迪了智慧又加深了體驗。最后的“體驗與反思”環節更把學生在本課中的收獲外化為活動計劃與口號,這既是課堂向生活的延伸,又是課堂效果的有力測評,對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具有強有力的激勵引導性。
二是通過新穎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做法是采用了“電視節目現場模擬”的方法,通過對話、采訪、合作、探究等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因為新穎獨特的教學形式是避免學生審美疲勞,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又因為語文學習,歸根結底是語言與思辯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而目前頗為流行的多媒體教學雖能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的刺激,但往往又弱化了語文學習的本質。再加之文章本身觀點較為獨特,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因此上好本課須為學生創設思辯的氛圍,這也是我采用“電視訪談”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課堂實踐看,這一設計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為有預習時豐富資料的介入,學生發言積極,思考積極,熱情高漲,參與度極高,從而使課堂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