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陳堅
最近,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熱播顯示了有關古代帝王的想象還沒有枯竭,說明帝王戲仍然是中國當下文化難以回避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部長達58集的歷史劇表現了漢武帝這個中國歷史上兼具文治武功的中興皇帝的一生。我們所熟知的“漢唐盛世”,漢武帝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角色。劇中的漢武帝一方面具有難以抗拒的個人魅力,也有復雜和微妙的情感生活;另一方面他更有難以企及的政治策略和戰略眼光,無論是對內對外的政策都有開闊的視野。漢武帝毫無疑問是人生的勝利者和一個盛世的創造者。電視劇《漢武大帝》正是正面地表現一個勝利者和強者精神的作品,也凸現了一種過去類似作品中難見的“盛世情懷”的渲染。
電視劇《漢武大帝》主要篇幅圍繞對匈奴的戰爭展開,它給觀眾留下的思考是,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順應了“歷史的必然要求”,是正義的,持這種看法絕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正如清代詩人王曇在《詠漢武帝》一詩中所說的:“西域流沙古未開,氂牛邊堠接輪臺。掃空瀚海長城外,斷得匈奴右臂來。和議終非中國計,雄兵方逞帝王才。守文弱主書生見,難得英雄靖九垓。”根據電視劇中表現的當時的實際情況,筆者認同王曇的“和議終非中國計”的觀點。筆者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開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漢武帝。秦始皇結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缺乏統治經驗。雖然秦始皇是一位縱橫捭闔、叱咤風云的人物,開創了中華第一帝國,但這個帝國的壽命卻過于短暫,只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帝國。但這個新皇朝幾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識形態的任何正統性。因此這個帝國在開創之初就陷入了極端不穩定之中。自高帝、呂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間,內部變亂不斷,外部則匈奴交侵,社會深隱危機之中。直到漢武帝登基,才為這個皇朝開辟了嶄新的局面。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第一件便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使中華民族獲得了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他晚年曾對衛青說:“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后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的政策,都是出于創立制度、為后世留下樣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后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封建制度在漢武帝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沖突,巨大的爭論,使漢武帝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有人說,漢武帝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有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成書于武帝太初年間,由于個人的不幸遭際和政治異見,他對武帝這個時代的評述摻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和主觀偏見。司馬遷原來是最能理解漢武帝的,結果由于恨而用筆來懲罰漢武帝,使漢武帝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漢書》的作者班固似乎想糾正司馬遷的偏頗,他說:“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后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ニ嗡韭砉庠凇蹲手甕鑒》中卻認為:“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清人則說:“毀謗英雄是宋儒”。清吳裕垂在《歷朝史案》中指出:“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當然,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圣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無論怎么說,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于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于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后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輻射的范圍,由咸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毛澤東論漢武帝謂:“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