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一過,氤氳于天地之間的水汽如領了號令一樣,倏然散去。大地恪守著自己的寧靜和沉穩,將攢了一春一夏的陽光收集在一起,再鋪展開來,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黃--千畝萬畝的稻子熟了。
當初,人們交給土地的,是小小的一粒稻種,是人類和土地之間的一份契約或默契。是規約,是風險,也是信任。農人代表人類立了這個無字也無言的契約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踐行,付出自己的力氣、汗水、智慧、情感……大地則如一個嚴格的慈母或一個胸有成竹的魔術師,承諾在心,卻秘而不宣。先是一個細嫩的芽兒,由鵝黃或嫩綠慢慢地演變著,然后就是一棵苗、三棵苗、五棵苗……當一棵孤零零的小苗分蘗、滋生出一把攥不下的大簇稻秧時,農人仿佛受到了巨大的贊許和鼓舞。此時,雖然心花怒放,但還不到開懷大笑的時候。直到稻秧里流動著的漿液自下而上隨時間慢慢傳輸,在穗子上、在稻殼里悄悄凝結成晶瑩的玉,他們才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大地終于兌現了承諾。那暗暗浮動的米香呵,如絲絲裊裊無色無形的流泉,從農人的生命和大地的肌膚里源源不斷地散發而出。
我一直相信,1671年秋天的色彩和飽和度,一定不亞于今天。那時,這片黑土地還不屬于百姓,而是作為“龍興之地”被皇家獨自占據、嚴格監管著。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史上,凡一方之最新、最好的物產,都要向朝廷交納,供皇室享用,稱之為皇貢。
康熙第一次東巡,也就是1671年的秋天,北方的金秋正壯美如畫,但那時對于一個政權初穩的年輕皇帝來說,還沒有太多的閑情逸致去關注那里的美景與糧食。1682年,他再一次帶著浩浩蕩蕩的巡查隊伍來到既是故鄉又是邊疆的東北,考察當地民情。康熙第二次東巡,前后歷時80天,同行七萬眾,光是消耗的吃的,就數目驚人:從各大官莊征用豬62頭,鵝235只,雞620只,鴨140只,粳米11.57石,紅白高粱米、燕麥等雜糧10.57石,白面1974.5公斤,芝麻油501.4公斤……隊伍行至松花江之濱,皇帝享用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特意為他準備的一鍋米飯。當一口晶瑩如玉、香糯軟滑的白米飯入口之后,吃遍了天下珍饈美味和八方五谷的皇帝欣喜不已,嘆為天賜神物,并即興作詩一首:“山連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營。粗碗白飯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寧。”
從此,松花江流域的稻米便成為專供皇宮御用的“貢米”。可憐的百姓,只能把出自自家之手的“仙家味”悉數奉送給皇家,以至于很多人只聽說過“粳子”之名,而不知粳米之味。晶瑩如玉又唇齒留香的米,連綿不斷地自吉林這片苦寒之地流往繁花似錦的京都。京都的皇帝吃得飽,吃得好,吃得開心,便又興高采烈地寫起詩來,爺爺寫,孫子也寫,贊美大米,抒發躊躇滿志的情懷:“松江萬里稻興滔,碎碾珠玉降瓊瑤。綿香宜腹還添力,慰我黎庶盡辛勞。”
乾隆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贊美松花江流域大米的漂亮表象,很有想象力,也很貼切,優質的粳米本來就如晶瑩剔透的瓊瑤美玉,但是后兩句可就有一點鋪排過當了。上好的米當然可以“綿香宜腹還添力”,可是,米根本就進不了平民之腹,又怎么去慰“黎庶”的辛勞呢?當一種東西成為緊俏、稀缺資源時,其出產之地和發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處的,不僅如此,有時還會罹患災禍。其實,誰都不想這樣,但人心的曲曲彎彎和世道的溝壑縱橫,卻總是把千百年的歷史逼進窄巷,呈現出的事實總是難免“這樣”。綏德出硬漢,綏德就戶戶當兵撂荒千里,不再有人種田;米脂出美女,米脂的男人就很難再娶到漂亮的媳婦;鳳陽拼上了三千年的內力出了個皇帝,那地方就窮得最后只剩下一曲鳳陽花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原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盡管如此,不問世事的稻谷卻按照春種秋收的規律歲歲歸來,維系著人類與土地之間的默契與信賴,溫暖著耕種者屢傷不死的心。一代代樸實而倔強的北方農民,則在“谷豐年不豐、谷歉兩手空”的夢魘里死守著那片并不成全人的黑土地和從不富人的粳稻,前赴后繼將它們培育成更精更優的佳品,恪守并提升著昔日貢米的品質。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恰當的兩項是(4分)
A.開頭兩段中,作者善于使用比喻、擬人、通感的修辭手法來描寫土地和稻米,表現了稻種發芽成熟,大地兌現承諾的過程。
B.十多年間,康熙兩次東巡,目的各不相同,因偶然吃到晶瑩如玉、香糯軟滑的吉林米飯而欣喜不已,并寫詩將其列為“貢米”。
C.作者認為,只要一種東西成為了緊俏、稀缺的資源,其出產之地和發端之人就得不到好處,不僅如此,有時還會遭遇災禍。
D.文章主要寫貢米,提及綏德硬漢、米脂美女、鳳陽花鼓,是為了證明人心與世道會將歷史發展逼進窄巷的道理。
E.文章書寫了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對農民的壓迫、盤剝,同時也贊美了淳樸農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不計回報的精神品質。
5.第四段中,作者詳細地羅列康熙東巡消耗的食物,有什么作用?(4分)
6.魯迅文學獎稱任林舉的寫作“融敘事、抒情、沉思于一爐”,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理解。(6分)
答案:
4.D E(A通感的修辭手法”文中沒有體現。B“并寫詩將其列為‘貢米’”于原文無據。C“只要……就……”錯誤,原文為“其出產之地和發端之人往往是得不到什么益處的”。)
5.①內容上,點明皇家出行消耗巨大,以史料為依據,增強真實性。(2分)②結構上,為下文質疑、批判和分析歷史做鋪墊。(2分)
6.①記敘方面,文章前半部分偏重敘述,書寫的是稻米生長成熟,皇家享受貢米。(2分)②抒情方面,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大地、農人和對封建專制壓迫的褒貶態度。(2分)③議論方面,文章后半部分轉向議論,沉思的是皇家與民情,人心與歷史。(1分)④作者的寫作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融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為一體。(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