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因為與現代文不同的言語形式,歷來語文教學的大難題。與現代文相比其主要表現在語法形式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詞匯含義差別較大,句式有所不同,學生較難掌握,教師教的費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并不高,該背誦的不背誦。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新課程改革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的言語實踐特點來看,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改善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讀一讀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方法之一,也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目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第9條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边給出了《關于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足以看出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習文言文的重視。
但學生由開始接觸文本到能夠誦讀還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熟讀成誦以前還要進行熟悉、感知,這就是在誦讀前所進行的自由讀。所謂的自由讀,就是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如可以默讀,也可以朗讀,也可以兩種讀法結合進行。自由讀是為了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比較輕松、愉快地從整體性上感知文本的內容。在自由讀的過程中,除了初步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語感外,還要指導學生結合注釋,要求用有關工具書掃清閱讀過程中的的字詞難點,包括字詞的讀音,詞語的意思等;另外,對于較難理解的詞句和文本邏輯、內容等,也要進行必要的標記,等待下面教學環節中解決。也就是說,學生在自由讀的階段,學生要學會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要善于發現問題,自己質疑,把閱讀引向深入,促使學生形成學習文言文的意識與習慣。
自由讀的環節結束以后,可以讓學生試著進行朗讀,進而成誦。在此階段還可以讓學生聽讀,即學生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范讀,讓學生注意范讀時的字音、斷句、感情等。當然,聽讀不是讓學生去照搬、模仿范讀的各種形式,而是在聽了之后,自己體會,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讀法。在練習誦讀時,還可以解決自己在自由讀階段提出的一些問題和難點,加強自己對文本內容的領悟、理解,經過反復閱讀以后,學生對文本的自我領悟能力也提高了,一些內容也就達到了自得,就不需要教師再解釋了。
練習誦讀可以促進背誦,背誦對學習文言文也至關重要。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學者、教授程千帆先生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自己的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二、譯一譯
因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與現代文不同,所以翻譯也是必要的。文言文語言是古人的思維形式及其思想的表現。我們的學生用的是當代人,是以現代漢語語言形式為基礎去思考和理解文言文的。學習文言文要理解其內容,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的,否則,古今兩種思維方式和語言運用表達方式是難以溝通,難以找到契合點。文言文的語言形式與現代漢語不同,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可以自覺地比較兩者的差異,形成對文言語詞、文言句式等方面的理性認識,也有利于形成文言語感,語感又反過來會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當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句子都需要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有重點地對一些文言句式進行翻譯。從現代漢語的角度看,如反問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其中倒裝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等都需要學生用心翻譯,準確掌握。另外,在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和現代漢語背景存在差異的文化常識,如生活器用、歷史掌故、名號官職等,這些對學生來說,存在著很大的隔膜,就要通過合理的翻譯把這些文化常識翻譯成現代人所能理解的現代漢語形式,才有學習價值和現實意義。
三、議一議
這里的議,就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探究的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主要以合作的方式解決在自由讀的階段發現的問題和練習誦讀時依然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有翻譯中出現的難以翻譯的句子、文章的邏輯、思想內容等,這些問題經過學生個人的思考還難以解決,均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解決。如《離騷》節選部分,大多學生能理解每一句講了什么內容,但這些句子之間是什么關系,有什么內在聯系,綜合起來說明了什么,卻難以說清楚。這就要從作者行文邏輯、思想內容方面進行探究,作者寫他高貴的出身、重視品德修養,又有遠大的抱負等,理清楚這些內容,整個節選部分的內在邏輯就清楚了。
除了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內容、邏輯結構外,藝術手法也是探究的重要方面。如蘇軾的《赤壁賦》采用的傳統賦里的主客問答法。文中客悲而主予以解釋、說明,最后因為主的開導,客心中豁然開朗,喜從中來。其實,主客問答,以主勝而結束,實際上是蘇軾自己內心豁達戰勝悲愁的一種藝術手法的表現。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知識經驗有所不同,對文本內容領悟、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學生合作是有價值的,學習文言文稍優的,接受速度較快的學生可以給學習文言文稍弱的學生解決一部分難點。在這一階段,因為學生解決問題上可能還存在不徹底,語言表達不準確的情況,就需要師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解決學生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最后的遺留問題。
四、說一說
說一說就是合作、探究學習的繼續深入,雖然前面階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也有交流,但那是就某一具體文本內容的難點、疑點進行交流、探討,而說這一階段,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學習、教學后的感受以及受到的啟示等,也就是課文的延伸和拓展。如學習了李密的《陳情表》就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孝”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里的作用,對今天的現實意義及其局限等;藝術手法方面,李密是按照怎樣的邏輯陳情的,李密在說話方面有什么藝術技巧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等,這些方面都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表達,在拓展教材內容同時,拓展學生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可積累一定的知識,對于這一階段,教師要給予合理引導,否則效率不高,還容易使課堂教學走偏。
文言文教學,從本質上來說,也是語文教學中語言運用的言語實踐活動。讀的階段是語言的感性領悟,翻譯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相容及轉換,合作探究是對語言運用的深入體會,說的階段就是學生領悟、體會后的用自己的語言的表達與交流。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因此,教好文言文是我們都很關心的問題。在近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有一些粗淺的文言文教學方面的心得體會大家分享。
心得之一:要轉變觀念。
文言文教學基本上是文學教學。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與朱元思書》是所謂‘應用文’的一種書信,然而選入語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給學生怎樣寫信……只是由于吳均的信寫得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躍然紙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側重于朗讀、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進行審美教育。
心得之二:要走出誤區。
誤區之一:文言文教學目標單一,即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熏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此外,還要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聯系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愛蓮說》,教育學生學做“君子”,學習潔身自好、端莊正直、不攀富貴的君子品格。教《岳陽樓記》,啟發學生效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熱愛祖國,報效人民。
誤區之二:文言文教學方法單一。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能力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從零開始,因為“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心得之三: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知識類化。文言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誦讀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要加強誦讀法。
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愿意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所以誦讀法是教讀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誦讀中解決文字障礙,在誦讀中激發閱讀興趣,在誦讀中對話文本內容,在誦讀中領略文章韻味,在誦讀中感悟作者情懷……
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的部分,這個特殊就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從而教好學生吸收文言文的精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張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