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鋒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這是我多年擔任高中語文教學的體會。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關鍵在于教師要扮演好主導作用的角色。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如何體現呢?我覺得,可從三方面努力。
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上。根據“人皆有愛美之心”的原理,教師可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聽、讀感受課文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讓他們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美的享受,美的陶醉,從內心發出“我要學”的愿望。教學《荷塘月色》時,我先播放表演藝術家董行佶的配樂朗誦錄音。他那渾厚沉郁的男低音,抑揚頓挫的悅耳聲調,伴之以悠揚的凄婉的樂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陶醉在聲像再造的藝術境界里,在老師的啟發下學得很活躍。
可見,播放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聽聲描形,置身于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景之中,也是使學生進入“感情共鳴”境界的好方法。
二、導學生學習方法
達爾文曾經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把關于方法的知識。”由此,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上。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掌握了的東西。這就完全體現了我校幾年來“中學生自主發展教育教學”的主題。在單元教學中,我進行過這一方面的研究:把課文的“提示”及單元的“提示”、“單元知識”和“單元訓練”放在學習新課前讓學生感悟。這好比給了學生“拐杖”。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的帶著問題預習或自讀,收到良好效果。如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學生了解了“單元知識”,知道這個單元的主要知識是欣賞詩詞--在反復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此外,為感知詩詞的聲韻美,還要懂得一點格律常識。學習《琵琶行(并序)》一文時,詩文雖長,但只用了兩個課時,教師作了畫龍點睛的指導,學生便基本掌握了該詩的內容和寫法。
可見,教師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就是“授之以漁”,體現了我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內涵,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
三、引導學生養成習慣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引導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上,包括閱讀習慣、寫作習慣和積累習慣。其作用:
1、培養閱讀習慣,對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很有幫助;
2、培養寫作習慣,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起一定的作用;
3、培養積累習慣,讓學生能在學習中不斷積累本錢。
這三個習慣的培養,具體做法:
1.要求學生利用晚讀時間讀課文,不管用哪種方式讀,都要能體現文章韻味和思想感情,都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同時,促進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很快,同學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有的同學說,哪一天沒有課外閱讀,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心里總不踏實。
2.學生除了完成課堂上小作文及單元作文外,還要寫“自由文”、“放膽文”。每人要有一本“文集”。從實踐來看,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經過練習,學生養成了習慣,很自覺地去完成寫作任務。過去“談文色變”的同學對寫作也不怎樣怕了,他們的快速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較快。
3.要求學生根據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積累。文言文知識,實詞數量多,虛
詞變化大,句式與現代漢語相去甚遠,這些古今漢語差異的現象要在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才會找出規律。根據這個特點,我指導學生做好歸納、整理、積累,從中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獨立地主動地學習,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培養、提高了能力。這就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扮演主導作用角色所起的效應。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得越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越充分發揮,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鏡界
---------------------------------
Do You Yahoo!?
完全免費的雅虎電郵,馬上注冊獲贈額外60兆網絡存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