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二十五中學高三年級組 薄祥麟
考試說明中對寫作語言提出了兩個等級的要求:1、基礎等級;2、發展等級。若要達到此目標,教師就必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的積累、語言、寫作技巧以及思維的訓練才可實現。本文擬就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近年高考試題主觀語言表述題及作文題要求的變化談談自己淺陋的看法。
99年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傾聽自己的心跳》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傾聽著自己的心跳,充實著自己的記憶,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穿過西風凋碧樹的季節,穿過為伊憔悴的隘口,待一生走完,待孩子們的幸福轉為老人的幸福,你會于驀然回首之間發現,原來,人生是這樣變完整的,人類是這樣走向文明的!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抒寫了對于“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獨特感受和認識,用高度凝練的語言,聯系的眼光,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通過個人的豐富閱歷才能有完整的人生。
這段文字好在哪里?除了運用聯系的觀點和凝練的語言外,其可取之處還在于大量運用了修辭格:如對舉、排比、引用(暗引“讀書三境界”)等,使文字頗富文學色彩,顯示了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惫糯S多至今留給人們印象深刻的作品往往是以名句的形式膾炙人口的。如何使學生的語言達到高考的要求,這除了注重語言積累外,還需要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以煉句為主,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語言訓練:在內容上引導學生抓住對象的特征,積極地聯想到人生,蘊含哲理;在語言形式上力求表達形象、精煉、含蓄。
一、抓住特點,抒寫對生活的獨特感受: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就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而人們的認識由于學識、角度等的不同,自有其獨特的感受。
同是對“夏”的理解,有的學生就寫出了“生命在這一時刻爆發出最美麗的火花” (孫冰)這樣抓住“夏”的生機勃發、生長旺盛的語句,而有的學生就由“夏”聯想到了“秋”,從另外角度寫出了“秋成熟的催化劑”(董梅)這樣的句子。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呢?
這就需要作者從不同角度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一截粉筆,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其觀察:長度、形狀、顏色、質地等,觀察后的想象也就隨之而來。同是一個圓圈,高中學生可能會直接回答為圓圈;而幼兒園想象豐富的孩子的答案可能就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可以想象為車輪、種子、明月……
有這樣一個句子仿寫練習:
閱讀下面兩句話,仿照句②的格式和修辭,續寫兩個句子填在③④的橫線上,使之與句②構成一組排比句。
①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高尚的理想和科學的信仰。②大廈巍然屹立,是因為有堅強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廈的支柱。③ 是因為 ,理想和信仰就是 。④ 是因為 ,理想和信仰就是 。
經啟發后,學生們會將理想和信仰比作航船的羅盤、列車的軌道,而一位同學又造出了這樣一句話:
雄鷹翱翔天空,是因為有堅實的雙翼,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之旅的雙翼。(劉晶晶)
這個句子從“理想”和“信仰”這兩個事物的數量產生聯想,結合本體和喻體作用上的相似之處,寫出了這一形神兼備的句子,與前兩句相得益彰,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理想”和“信仰”的作用。
用心體味生活,感受生活,學會從生活中提煉出典型的細節畫面,抓住事物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去聯想,尋找誘發點,抒寫心靈的感受,就自有可發之言,可抒之情,可明之理。
二、聯系人生,文句要有意蘊:
“文以載道”。一篇文章必須能給讀者以啟示,而這一啟示主要是對人生的思考,使讀者對社會、人生產生更深刻的認識。
古人創作詩歌時注意“一切景語即情語”,即把寫景當成抒情的手段;我們書寫的文章亦應對社會的真善美、假惡丑予以揭示。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認識社會,全面地、辯證地認識世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考試說明中在發展等級的第一條中提出了“深刻透徹”的要求,其內容包括: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預感事物發展的趨向和結果。這里就有一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問題,即運用全面、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要求。
比如,有的學生運用哲學觀點揭示了事物的本質:
冬:不止是一片荒涼,在銀色的“被褥”下蘊藏著無限生機。(周江)
永恒:達到永恒的,不是金字塔內干癟的法老,而是修建金字塔時迸射出的人類智慧的光輝。(姚曉娜)
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學生就有了這樣的認識:
“永恒”:就像對流星許愿一樣,瞬間的光輝才是人們心中的永恒。(畢雪蓮)
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就有了這樣深刻的思想:
布魯諾在火刑中化為灰燼,巴黎公社烈士墓前長滿了青草,但他們的事業還在延續。(呂茜)
進行因果聯想,事物之間的聯系和本質就揭示了出來:
樂是苦根上結出的花朵。(馬巧林)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注意聯系人類社會,大膽、積極地進行哲學思考,由小想到大;由因想到果;由現象想到本質、由表面想到實質,由事實想到它的作用和意義,由一般想到特殊;由現實想到歷史,由現實想到未來;……
三、 語言精煉,要做到概括與具體、抽象與形象的完美統一:
大凡優美、含義雋永的句子,都是概括與具體、抽象與形象達到高度統一的句子。
如一篇題為《成熟》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成熟正如暴風雨后才見的彩虹,正如無盡黑夜后的黎明,不經過生活的磨練,命運的洗禮,哪有冬梅傲雪的芬芳?哪有松柏獨上高樓的蒼翠?能承受住風雨的人無疑是成熟的!
如果用概括的語言表達這個句子是這樣的:成熟需要經過磨煉。而這個句子從文采方面就大不如原文了。正是作者用形象的語言與抽象、概括的內容完美結合在一起,才生動地闡釋了“成熟”的內涵,豐富了我們對“成熟”的感受和認識。
“樂是苦根上結出的花朵”與“樂是苦的報酬”,同是表達一個意思,由于前者做到了概括與具體、抽象與形象的統一,而耐人咀嚼。
對“生命”的理解由于把它形象地比喻為實物(直線、平面),才有了這樣的句子:“不是把生命線延長,而是讓它拓寬!保ù
四、巧用句式,妙用修辭:
句子的仿寫應包括句式(單句、復句)的仿寫和修辭格的仿寫等。對學生進行一些句子仿寫訓練,可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
“隨意踐踏生命的人是可恥的;以生命換取某種人格清白的人是可悲的;而將生命獻給正義和偉大事業的人是可嘆的。”(王琪)對稱的句式構成并列的復句,在排比的氣勢下,你能不警醒嗎?
運用排比,往往使作者思考變得全面而又有深度,也讓讀者感受到那鞭辟入理、雄辯有力的陽剛之氣,去領略那大氣磅礴和不可遏止的力量。
“狂風能卷起萬頃散沙,卻很難拔出一棵小草!(姚曉娜)一組力量形成強烈對比的事物對舉出來,用了一個轉折復句以表現,你能不為小草的堅韌和力量折服嗎?
如果能將古詩文點化成自己的語言,文章就典雅耐讀了!半y耐寂寞的紅杏,從墻頭探出頭來,感受著這新的一切! (程欣)
四、 應有美感:
句式有整齊、變化的美;語言有樸素、華美之分和清新、古拙的美;……內容有深刻、材料新穎的美;論證有嚴密的美,形象有豐滿的美等等。
經過幾年的語言感受和生活閱歷,高中學生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但他們審美能力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培養自己的審美觀念。
一位學生在仿寫句子的練習中,對“無名英雄”的贊美是這樣的:
“你(無名英雄)不是盛夏的繁花,而是花下的一條松土的蚯蚓!
用實用主義的眼光來看,這句話抓住了兩個事物的相似之處,突出了無名英雄的精神品格;但從普遍的美感體驗中,我們認為這個句子缺乏美感。這樣的句子還有許多,比如2000年高考語言表述題的第二句,有學生就寫道:“螳螂用臂擋車,海燕在巨浪中搏擊,勇敢在拼搏中成長!逼渲小绑蹞踯嚒钡牡涔蔬\用就忽視了人們共同的審美習慣。
五、 生動形象:
這是最基本的寫作要求?荚囌f明把它列為基礎等級的一個要求。這里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廣袤無垠的田疇被犀利的鏵犁刻滿了滄桑,而皺紋間流溢出的卻是豐收的歡樂!(徐磊)
這段文字用語豐富、準確、生動,抒寫了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也暗含作者對人生的思索。
近年高考試題第二卷的語言表述題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愛,為人津津樂道,為今后教學指明了方向,我們不難體味到出題者的意圖:認真研究此類題目,必將對指導今后高考的此類題目的解答具有指導意義,且其本義實際上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進行語言訓練的很好的方法,對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