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市一中 楊智慧
設計理念: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一篇自讀課文,按常規一課時自讀實在無以深刻理解課文。我以為,自讀課與教讀課教學的本質區別,應該體現在自讀與教讀理念是否真正實施,不在于課時的多少。為了充分發掘學生的自讀能力,為了打破自讀課與教讀課的教學差異歸于課時安排的長短的傳統狹隘理解,筆者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時,想特意一反傳統,用三個課時來教自讀課文。
設計特色:
培養學生對文言小說的閱讀鑒賞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制作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 暢談自讀之驗
上課之前,我即要求學生帶著一雙自讀體驗的眼睛去認真審視課文,我不做任何閱讀導向,甚至連作者和其他相關材料也不提供,著意開放學生的自讀思想視野。
上課伊始,我即讓學生暢談自己的閱讀體驗。為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夠多方面地暢所欲言,我切合課文特點用課件形式展示了“十二個最”的談論方向:
1、你最感動的、最喜歡的、最反感的、 最想說的、最先聯想的 、印象最深的人 、事 、情。
2、你最欣賞的、最不明白的、最有異議的思想和寫法。
3、你認為最難讀懂的、最容易被人忽視的和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這“十二個最”的提法或許并不怎么科學,但它包含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閘門應該可以一下子被靈動地打開了。為了創造暢所欲言的氛圍,可以采取分組討論和推薦發言等暢談方式,也可以自由發言展現個性思想,不必拘泥于所提示的談論方向,也不必拘泥于談論順序,時間可以安排一節課。
二、 賞它山之石
有了一定的閱讀體驗后,學生最容易產生一種寫作的沖動。為此,我因勢利導,根據學生的學識水平和被推薦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等實際,積極向學生推薦了一組有關本文的鑒賞文章,用課件形式加以展示,誘發學生思考和借鑒:
1、《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百寶箱”的多重意象解讀(廣西桂林市龍勝縣中學 楊生春)
2、杜十娘的選擇 (轉于“中學語文網中網”)
3、杜十娘之冤(陳潔 載于2000年第11期《大地》)
4、兩處“嚴妝”描寫的比較閱讀(湖北省宜昌縣三峽高中 胡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毙蕾p它山之石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進一步啟發自己的思維,吸取其精華,使自己的閱讀體驗比較科學的表達出來。我隨即抓住學生欣賞別人佳作后的不平靜的心境,誘導學生進行寫作方法上的歸納總結。課件展示隨機小處著眼,誘機深入;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大膽想象,不拘束縛;多向比較,理性解剖”等等許多寫作技法的體驗。這也符合認識論中的由實踐到認識的認知規律。
三、抒寫胸中之壘
在又一課時“欣賞它山之石”的基礎上,學生的寫作激情應該成一觸即發之勢,我開始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研讀性文章,要求多方思考,不可急于求成,最好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回味思考空間。)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查閱大量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閱讀思考,再寫成簡短的鑒賞文字。
四、交流快意之作
“交流快意之作”是本課教學的高潮階段,也是本課教學的總結階段,可以說,前面三個階段的教學都是在為本階段的教學奠定基礎。教者不敢草草收兵。
既然是交流,就應該是雙向的,甚至是多向的,與單向的作品展覽有著本質的區別。這里既需要生與生之間的交流,也需要生與師之間的交流。
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內容有各自創作的體驗和借鑒的收獲,有對課堂改革的種種感受,也有鑒賞作品內容的展示(有片斷式的、觀點式的、全文式的等等),更有對交流的內容進行質疑問難的討論;形式上,有按規定程序安排的交流,還有鼓勵學生進行不拘一格的自由交流等等。
生與師之間的交流,始終是在貫穿學生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老師只是努力發揮著答難解疑的作用,也沒有強行學生接受自己的某種觀點,著意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科學氛圍。
交流的有關內容可以先用課件形式制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