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是漢魏時期流傳的樂府詩,屬《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此詩描繪了一位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種種場景,暴露了古代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于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對于人性的損害,具有一定的史詩意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注釋
始:才。
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個語音詞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遙看:遠遠的看
柏(bǎi):松樹。冢(zhǒng):墳墓。
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
狗竇(gǒu dòu):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長
旅:野的
旅谷:植物未經播種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
持:用。
作:當作
羹(gēng):糊狀的菜。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沾:滲入
譯文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到故鄉家中。
路上碰到一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為“遙望是君家,松柏冢壘壘。”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系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創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晉代已入樂。在它被用為橫吹曲辭以前,是否曾入樂,已難查考。這首詩詩原來或許是漢魏間大動亂時代的民歌,是為控訴殘酷繁復的兵役制度而創作的。
后世影響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于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損害的詩歌,杜甫那首有名的《無家別》也受到這首詩的影響。
鑒賞
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位老兵六十余載從軍生涯后的返鄉圖景,通過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與極具沖擊力的意象群,將封建兵役制度下個體命運與時代悲劇熔鑄成一首震撼人心的史詩。
一、時空張力中的生命荒誕
詩歌開篇以“十五”與“八十”的數字對仗,構建出跨越六十余年的時空隧道。這個被戰爭吞噬了整個青春的生命,在“始得歸”的瞬間,既是對生存意義的詰問,也是對生命價值的否定。當老兵蹣跚歸來時,時空的錯位感在“道逢鄉里人”的對話中達到極致——鄉人手指的“松柏冢累累”與老兵記憶中的溫暖家園形成鏡像對照,這種時空斷裂不僅消解了歸鄉的喜悅,更將生命的荒誕感推向極致。
二、意象群中的文明崩塌
詩中精心構建的意象群構成一幅文明崩塌的畫卷:“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的動物侵占,暗示著人類秩序的徹底瓦解;“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植物野蠻生長,象征著自然對人工文明的反噬。這些曾經承載著家庭溫情的建筑細節(狗竇、屋梁、中庭、井臺),此刻都成為文明隕落的見證。特別是“旅”字的重復使用,既點明植物的自生自滅狀態,又暗喻著人類文明的流離失所。
三、飲食儀式中的存在困境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的飲食描寫,將生存儀式轉化為存在困境的隱喻。老兵機械地完成著烹飪動作,卻在“羹飯一時熟”的瞬間陷入更深的虛無——“不知貽阿誰”的質問,撕開了所有生存儀式的虛偽面紗。這種飲食場景與《詩經·豳風·七月》中“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豐收慶典形成殘酷對照,凸顯出戰爭對文明根基的摧毀。
四、動作細節中的精神死亡
結尾“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的動作描寫,將全詩推向情感高潮。這個凝固的雕塑式畫面,蘊含著多重解讀空間:東向既是日出方向,象征著希望,也是墳墓所在,暗示著死亡;淚落沾衣的生理反應,暴露出長期情感壓抑后的徹底崩潰。與《詩經·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含蓄抒情不同,這種直白到近乎殘酷的描寫,更凸顯出戰爭對人性深度的戕害。
五、敘事結構中的悲劇范式
全詩遵循“歸鄉—詢家—見墟—備食—淚望”的敘事邏輯,每個環節都暗含著希望與絕望的雙重編碼。特別是“鄉里人”的角色設置極具深意:這個看似客觀的敘述者,實則是將老兵推向絕望深淵的最后一擊。這種敘事策略與古希臘悲劇中的“命運報信人”異曲同工,通過他人之口宣告悲劇結局,強化了命運的不可抗拒性。
《十五從軍征》以其冷峻的筆觸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控訴戰爭罪惡的不朽豐碑。它超越了具體的歷史時空,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所有非正義戰爭的集體記憶。當我們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重讀這首詩,依然能感受到那些無名老兵淚水中的溫度,聽見文明崩塌的轟鳴——這或許正是偉大詩歌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11-22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12-27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優]01-20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實用】09-28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01-02
十五從軍征原文及賞析11-15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5篇]07-29
從軍北征_李益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12
古詩《十五從軍征》閱讀理解及全詩翻譯賞析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