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古陶瓷的鑒別常識
陶瓷鑒定,不外乎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情況、文化背景等,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單一個器型就夠復雜了,如《中國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極多;而胎又涉及眾多窯口,即使同一窯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盡相同。
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故然要學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準突破口。這樣,才有感覺,才能由淺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興趣,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從陶瓷器底足著手講述一些鑒定方面的常識。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內臟,抓住“五臟六腑”,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歷時又出現“乳突”,一直到崇禎才沒了“乳突”,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棕眼”(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淺,一般從“棕眼”里看不到胎體。
“火石紅”(窯紅),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窯削足之處火石紅就特別濃顯,仿品之火石紅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漿釉涂抹的,盡顯輕浮不定,有的還偏黃.明后期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米糊底”,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于胎中含鐵量高,燒后高溫下要通風冷卻,吹風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
“敲底”,道光時鈞紅,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后與所墊物粘連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盡管如此,由于年代較長,所敲處,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沾窯砂”,由于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觀察其露胎之處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干燥,而仿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仿品還是稍顯干燥。
鑒定其墊燒痕跡,如汝窯有芝麻釘支燒,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時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墊燒痕跡,只不過是各窯有各窯的墊燒方法而已。
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腳就特別明顯,如宋之瓶的挖腳,明之洪武碗之腳就特別突出,尤其是民窯,仿佛挖得像個小碗(因挖腳挖得淺),而仿品則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腳,而是模注。
由底足察看各個時期其胎釉的結合情況,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護胎土,或化妝土、或紫金土呈現,而仿品則要不涂點朱砂紅,要不涂點漿水,要不沒有。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而仿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干燥),因其燒造工藝高于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會造成積釉,再加多為模注而過于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縱觀各個時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鑒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雞心點,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跡),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官窯幾乎看不到什么痕跡了,而仿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上述各項古瓷底足的特點,都是判別古瓷還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當然隨著新仿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紅等,但如仔細辨別還是能有所區分。如新仿火石紅有的鐵紅染料涂上去的的,認真鑒別便可知真偽。古瓷鑒別包羅萬象,學問深奧,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抓住突破口,還是能舉一反三、逐步掌握、樂在其中的。
現代鈞瓷陶瓷制品的收藏與投資價值
“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這是人們對鈞瓷收藏價值的由衷贊嘆。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魅力聞名于世。經過1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其鬼斧神工的燒制技藝在今人的傳承中更加爐火純青。
“即使你不懂藝術,不懂鈞瓷,只要你喜歡美,就會被鈞瓷深深吸引……”這是一位英國美學家在觀賞了鈞瓷展品后發出的感嘆。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與汝、官、哥、定瓷并駕齊驅。鈞窯又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成為諸窯之冠。它乳光瑩潤,似玉非玉勝于玉;它質地淳厚,開片聲似琴如鈴;它色彩奇幻,意境幽遠絕世無雙……
鈞瓷出現之初,主要生產盤、碗、盆、罐、瓶、爐等,用于日常生活需要。唐代以前,我國陶瓷制品的釉色比較單調,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為主。到了唐代,陶瓷工藝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制瓷工匠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青色,開始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工匠們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終于出現了灰藍、乳白色的大塊彩斑和流紋,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說的“唐鈞”。到了北宋時期,工匠們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成功燒制出高溫窯變銅紅釉。這時的鈞瓷,逐漸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和情趣。
《中國陶瓷史》上說:“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正是如此,我國陶瓷史結束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
那么現代鈞瓷有無收藏價值?筆者常常會接到讀者的詢問,為此,筆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專家介紹說:在收藏領域,隨著古代藝術品可收藏數量的逐年減少,現代藝術品收藏已經成為了眾多藏家投資的重點之一。
隨著現代科技在陶瓷生產中的運用,當代陶瓷制品無論從欣賞價值、制作工藝上都在接近甚至超越了古代陶瓷,并將逐漸成為未來陶瓷收藏市場中的主力軍。倘若今天的陶瓷制品無人問津,無人收藏,那么我們的后代就永遠看不到現今的藝術成就了。現代藝術品就是明天的古老藝術品,因此,現代藝術品的收藏已成為精明藏家的首選。老的有老的價值,新的有新的價值,只要是精品,就有收藏價值。
雖然現代鈞瓷的收藏與投資價值要比古典鈞瓷遜色很多,但挑選一些名家大師的仿制古典鈞窯作品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尤其居家裝飾兼顧的中長線操作策略,相信會有不錯的回報。
古陶瓷收藏魅力無窮
擁有一件珍稀罕見的鎮宅之寶,是每個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古往今來某人獨具慧眼以幾十元乃至幾百元、千余元購置一件稀世珍寶,成為收藏圈里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古代陶瓷真是魅力無窮。
一位鑒賞家說,中國古陶瓷是歷代古玩市場的寵兒,品判一個收藏家的身價,不是他的資產和學問,而是他所擁有藏品的價值。民國時期的收藏家仇炎之只是花幾百元買了一只明成化斗彩雞缸小杯,時隔半個世紀后的1999年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只雞缸杯拍出2917萬港元的價位,價格翻了4萬多倍。2000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清乾隆“粉彩花蝶紋如意耳尊”以3304.5萬港元成交;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4404.475萬港元成交,創下了中國官窯瓷器交易的世界紀錄。據悉這件創紀錄的明朝古董瓷罐是收藏家胡惠春的藏品。
中國收藏網主編金伯宏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初,花幾百元就能買到明代官窯瓷器,現在一件明代官窯瓷動輒幾十萬元。很多古董商都是靠投資收藏古代陶瓷發家的。
在鑒賞家的眼里,元代以前的瓷器,方可稱古瓷。而宋代古瓷的珍稀度、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等諸方面來看顯然要超過明清瓷器。但目前明清瓷器由于受國際市場影響等原因,價格普遍高于宋瓷5至10倍。宋代古瓷將隨著古玩市場的成熟化會逐步升溫陡漲。
古陶瓷器作為收藏熱門,歷代官窯瓷精品在古玩市場上已經很難尋覓,即使見到,也都是價格不菲之天價。近年來,民窯瓷器(即民間大眾為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燒制的瓷器)已經逐步升溫,為眾多古陶瓷收藏家所青睞。就目前來看,民窯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況且眼下價位偏低,正是收藏的好機會。
陶瓷也是一種民俗藝術
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民俗文化,因此,它與民俗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態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我國人民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于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題材,主要圍繞著“福、祿、壽、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內容而展開。因此,在選擇題材表現寓意時,經常選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類,經常選用鳳凰(百鳥之王,象征大富大貴、大吉大利,鳳凰相偕喻愛情),白鶴(有清高、純潔、長壽之喻),白頭翁,喜鵲,鴛鴦,雄鷹(159);名花類,經常選用(160)牡丹(百花之王,象征富貴繁榮)、芙蓉(象征雍容華貴),蓮花,梅花,菊花(161);在芳草類中,經常選用蘭草(有香祖之喻、蘭孫貴子),靈芝(象征延年益壽)竹木類中,松(象征長壽、氣節),竹(竹與祝同音,寓意百歲志喜、百壽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升平);在瑞果類中,(162)常用桃子(常稱壽桃,象征壽)、(163)石榴(象征福,有榴開百子之說);在異獸類中,常選用(164)、(165)龍(王、權威、吉祥的象征)、獅(獅與師、詩同音,象征權勢和詩書傳家)、鹿(鹿祿同音);在魚藻類中,喜用鯉魚(鯉與禮同音,魚與裕諧音,寓意騰達、富裕)、鱖魚(鱖與貴音),另外,這種祥瑞題材在約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紋樣體系。如蓮生貴子(166)(嬰兒抱蓮花)、福壽雙全(蝙蝠壽字)、竹報平安(小兒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兒騎白象執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鵲)、福在眼前(蝙蝠、喜鵲)、六合同春(鹿鶴、梅花)、麒麟送子(小兒騎麒麟)、連年有余(蓮花、魚)(167)、(168)、五子登科(五小兒)(169)、天官賜福(天宮、蝙蝠)、五福捧壽(五蝙蝠圍壽字)、多福多壽(一群蝙蝠、堆桃)、福、壽(老人騎鹿持桃)(170)、麻姑獻壽(麻姑擔桃籃)(171)、魚跳龍門(172)、丹鳳朝陽(鳳凰、太陽)、龍鳳呈祥(龍、鳳)。
祥瑞意識的產生,也是很久遠的事了。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鳳凰的造型出現于殷商玉器上。傳說,當商紂王將亡、周文王將興之時,人們用鳳凰將臨表示賢王要臨世的美好愿望,“鳳鳴于西周岐山”的記載,便是這種傳說的反映。
中國古代社會以血緣關系為單位的社會并以此為基礎結成相應的故鄉。因此,企求光宗耀祖、門庭昌盛、富貴榮華便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祥瑞題材中有許多這樣的內容。祥瑞題材的產生,與先民對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關系。像某些云氣紋樣和魚紋等的出現,與對大自然的頌贊有著密切關系。祥禽瑞獸的出現,也是我們人民撫愛萬物、與萬物同其節奏的一種反映。
祥瑞題材的產生就是一種民族心理的表現,也是一種民族文化和民族哲學。對中國民族心理和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哲學。儒家是講天人合一的,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親和的關系,賦于花、鳥、蟲、魚、獸等以祥瑞寓意,便是這種親和關系的表現。
另外,象瑞鳥(173)、哪吒鬧海(174)、龍舟(175)、女壽星(176)等,在瓷都景德鎮也是經常表現的題材陶瓷藝術還廣泛地關注社會生活和社會現象以及廣袤的大自然,并有非常鮮明的貼近現實、親和自然的理性品格。
所以,要欣賞陶瓷藝術,就需要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和民族心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音樂、舞蹈等藝術修養。否則,是很難把握住陶瓷藝術的審美特性的。
介紹唐代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
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藥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制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制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陶瓷歷史中的原始文化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陜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于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后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甕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 相關推薦
【總結古陶瓷的鑒別常識】相關文章:
《賦得古原草送別》教案設計03-29
大班常識活動教案:名種各樣的燈07-11
小學生常識課優秀教學設計11篇08-27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文的理解和小常識04-11
五年級上冊生命與健康常識善待自然呵護健康教案(精選6篇)01-09
對老板總結感想總結二篇03-20
學科總結03-20
電場公式總結06-08
離校總結精選范文03-19
工會總結范本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