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教案設計精選
一、教材分析:
《聽聲》是長春版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板塊的一首古詩。詩的前四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描寫出大自然中的鳥聲,蟬聲,蟲聲和雪聲。第五句渲染了一種寧清幽遠的意境,使人忘記生活中的喧囂,配合澗邊的瀑布,山中的松風更使人渾然忘記了煩惱。清朝詩人張潮不愧為聽聲大師,幾句話寫出了不同季節聽覺之別,不同環境中聽覺之異,充分調動了人的聽覺經驗和感受。四季在他筆下不再是簡單的季節輪換,而是一首擁有不同樂章、聲情并茂的交響曲!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和1個部首,會寫1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熱愛美麗的大自然,愿意探索自然界奇妙的聲音。
4、教學重難點:認識生字,能背誦課文并能跟隨詩人一起感受四季之聲。
三、教學方法:
1、采用韻語識字的方法,將認識生字和認識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突破重難點。
四、學習方法:
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學習經驗自主學習、記憶生字,如熟字加減法,根據形聲字的特點識記。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有效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上課伊始,我便播放有關聲音的課件,大自然的聲音多美妙啊!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清朝有一位詩人被稱為“聽聲大師”,他的名字叫張潮,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這位聽聲大師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吧!相信此時學生們一定會興趣盎然地和我一起走進韻文。
(二)、教師范讀,初步感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善于模仿,而我們老師就是他們最好的模仿對象。相信我聲情并茂地朗讀一定會深深地吸引我的學生,也一定會激發起他們的朗讀興趣和欲望。
(三)、學生自讀,圈畫生字:
讓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詩中圈畫生字,是借助定位識字法讓學生對本課的生字有個初步了解,為下一步的隨文識字打好基礎。
(四)、逐句品讀,隨文識字:
此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怎樣設計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得更多,懂得更多,實現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我在備課時思考最多的問題。葉圣陶行生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而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在此環節采用了韻語識字的方法,并將認識漢字與認識事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1、如在學習第一句詩“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的時候,我先找一名學生讀一下這句詩,并指出這句詩中要求認識的生字“蟬”,然后讓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說說怎樣記這個字,可以用熟字加法來記,也可以利用形聲字的特點來識記。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蟬這種昆蟲,我給學生播放蟬的圖片,讓學生親眼去看,親耳去聽。蟬是翹舌音,有個別學生讀成平舌音“蠶”,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這兩個字,我還特意找來了蠶寶寶的圖片,講解蠶的脫變過程。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讓學生區分開“蟬”和“蠶”這兩種昆蟲,記住字音,更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
2、再如學習第三句詩“松下聽琴,月下聽簫”的時候,在學生說出各種各樣琴的名字之后,我出示了古琴的圖片,古琴上有一根根的琴弦,多像這“琴”上面的兩個王字呀!像這樣的漢字還有很多,如“琵琶”。此環節的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了琴字的演變過程,也讓他們感受到我國漢字是多么地有趣,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積累些經驗。
(五)配樂朗讀,看圖背誦:
在此環節中,我又把生字還原回古詩中,讓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通過定位聯想,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為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選擇了悠揚的伴奏音樂,并配上了精美的圖片,這樣既能帶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又能很好地引領學生進行背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書設計:
聽聲
清 張潮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
秋聽蟲聲,冬聽雪聲。
松下聽琴,月下聽簫。
澗邊聽瀑布,山中聽松風,
覺耳中別有不同。
板書是一篇課文的縮影,一定要體現教學的重點,因此課前我把整首詩寫在黑板上,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逐一用彩粉筆描出來,這樣就很好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六、設計特色:
1、在韻文識字中,將認識生字與認識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突破了識字這一教學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體驗作者的感情,從而理解作者超然物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輕松心態。
- 相關推薦
【聽聲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讓心飛翔教案設計01-24
教案設計:破釜沉舟07-19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楊氏之子》教案設計02-11
認識南瓜教案設計02-11
白帆音樂教案設計01-25
食物的變質教案設計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設計02-25
斜拋運動教案設計04-19